491056
post:491056

尹润萍 音乐 《小伞花》教学反思

  • 发布时间:2012-06-25 08:10
  • 作者:尹润萍
  • 点击量:

三年级下学期第二单元歌曲《小伞花》是一首活泼热情的儿童歌曲,歌唱了雨天同学们合撑一把伞相互送回家的友爱场面,让孩子们用亲切的歌声歌唱同学之间纯真的友情。(曲谱见附1

歌曲分为两个部分——前半部分十六个小节、四个乐句的篇幅以八分音符为主,其中的断音形象地表现了小雨及孩子们的活泼形象;后半部分运用较多的附点四分音符,旋律线更加连贯,热情歌颂了友谊的可贵。

歌曲中涉及到了反复跨越记号、附点四分音符以及断音三个知识点,对学生来说量是比较大的。可以说,学会演唱歌曲是本课的重点,但在学习歌曲的同时又能有效地完成音乐知识的学习,可谓教学中的难点。面对这样的问题,首先思考的是如何在学唱歌曲的同时完成音乐知识的教学,提高教学的效率。由此产生了如下的教学设计(学唱歌曲环节)

 

[教学设计一]

一、            初听歌曲,了解歌曲内容。(略)

二、            学唱歌曲

(一)            认识并表现断音记号,学唱歌曲前半部分。

出示曲谱

1.    按节奏读词。

2.    认识断音记号。

3.    再读歌词,表现断音记号。

4.    师生接口唱(生:一、三句,师:二、四句)

5.    学生完整地演唱前半部分。

(二)            认识附点四分音符,学唱歌曲后半部分。

1.    出示四分音符:“这是什么音符?唱几拍?”

2.    加上附点,介绍其名称及时值。

3.    在歌曲中找一找,哪些地方有附点四分音符。

4.    带领学生按节奏读后半部分歌词。

5.    跟琴模唱。

(三)            认识反复跳越记号,完整地演唱歌曲。

1.    出示反复跳越记号,带领学生了解其演唱顺序。

2.    说一说歌曲两段的演唱顺序是什么。

3.    完整地演唱歌曲。

三、            情绪激发,有感情地演唱歌曲。(略)

 

从此设计中可以看出总的框架是从初步感知开始,经过细致的学习再以完整地表现结束。在细致学习的过程中,紧紧围绕音乐知识展开,以学习歌曲巩固音乐知识,可以说,这样的设计脉落清晰,完全可以达预期的目标。

 

[教学设计二]

一、        下雨了

1.    范唱歌曲:这个故事发生在什么时候?

2.    出示下雨的图片及曲谱,带领学生模仿雨点的声音敲一敲、读一读。

3.    师生接口唱(歌曲前半部分,生模仿雨声,师唱其它部分)。

4.    认识断音记号:“大家模仿的雨声多么轻巧可爱,你能用画一画这可爱的雨点么?”(学生上黑板画)“瞧,雨点蹦到了音符上,成为一种音乐记号,它就是——断音记号。”

5.    学生完整地演唱歌曲前半部分,用灵巧的声音演唱断音,生动形象地表现雨的活泼。

二、        美丽的小伞花

1.    出示图片讨论:“下雨了,当然要打起伞,大家看,这把伞漂亮么?它还很特别呢!”

2.    出示歌词与节奏,带领学生按节奏读词:

3.    “同样是这句话,老师还有一种读法,大家听一听,哪一种更能抒发自己的感情,它与我们刚才读的又有什么不同呢?”有感情地读一读、唱一唱这句话,感知附点四分音符。

4.    师生共同为附点四分音符命名。

三、        美好的友谊花

1.    老师范唱第二段:“伞下为什么会有三个小朋友呢?”

2.    学生讨论后有感情地演唱:“多么美好的友谊花!”

3.    学生演唱第二段,用歌声说说这个故事。(师唱最后一句)

四、        我们的悄悄话

1.      “老师唱的最后一句曲调与第一段有什么不同?”学生对同桌说一句悄悄话,再用这种语气唱一唱最后一句。

2.      在曲谱上找到这句话,再用自己的话说说歌曲的演唱顺序。

3.      介绍“反复跳越记号”的名称。

4.        完整而有感情地演唱歌曲。

 

比较与反思

 

两种新歌学习过程的设计,从完成教学目标和解决重难点上看,都是可以达成的。但其间还是有着一些差异,仔细推敲,会发现其间的不同。

 

一、           以情感为主线,让音乐课充满人情味。

从教学内容的安排上看,两种设计是完全相同的,即:

学唱前半部分(断音记号)→学唱后半部分(附点四分音符)→完整演唱(反复跳越记号)

但仔细分析就会发现,第一种设计的主线是音乐知识(断音记号→附点四分音符→反复跳越记号),学唱歌曲是为了巩固音乐知识的掌握、进一步地去表现它。可以说,这样的学习是非常清晰的,如果学生能认真学习的话,掌握得也会不错。但美中不足的是,强调音乐知识学习的同时,蕴含其间的人文性就被削弱。

第二种设计的主线则转化为故事的发展、情感的发展(下雨了→雨中的小伞→美好的友谊→甜美的悄悄话),让学生的情感在学习过程得到升华,一步步的音乐学习则满足其对情感表达的需要。如孩子们喜爱春天的小雨,断音的学习让他们把雨声表现得活泼可爱;雨中的伞花多么漂亮,附点四分音乐将四分音符时值加长,让他们得以将情感充分抒发等等。所有的音乐活动都以激发学生的情感需求为先导,音乐知识学习的则能水到渠成,自然顺畅。

 

二、           以学生为本设计学生乐于参与的音乐活动,让音乐课充满儿童味。

课标指出“全部教学活动应以学生为主体,师生互动,将学生对音乐的感受和音乐活动的参与放在重要的位置”,即教学中的活动设计应力求符合学生的心理、年龄特点,使之乐于参与。在第二个设计中,学唱小雨的声音之前,“模仿雨点的声音敲一敲”,对于学生来说是多么好玩,玩的同时又形象地感知了轻巧、与跳跃的音响,为下面表现断音做好准备。又如“对同桌说一句悄悄话,再用这种语气唱一唱最后一句”,这一活动,富有儿童的趣味,不用过多的语言就能引导学生将歌曲意犹未尽的韵味准确表达。课堂也因为有了这些活动让学生兴味盎然,充满欢乐,这样的改变,何乐而不为呢?

 

三、           音乐知识渗透与音乐活动中,让音乐课充满音乐味。

在强调课堂的人文性、趣味性的同时,第二种设计并没有将音乐性削减,可以看出,所有的音乐活动都是围绕着某一个音乐知识为核心进行的,并且在最终将音乐知识以不同的方式进行了总结。如断音记号是以形象的雨点为喻,让学生记住它的样子和唱法;附点四分音符则是通过的感知,由师生共同分析出它的名称;反复跳跃记号的认识则回避单一的说教,在一次次的听唱中让学生建立了“第二段的结尾在后面”这一概念。

改变后的设计中音乐知识的主线不再凸显,而是渗透在情感与活动之中,但不可否认的是它依然存在,成为引导教学发展的隐性主线。在这条主线的影响下,课堂中的一切活动都包裹上浓浓的音乐味,使教学活动中的所有情感最终以音乐的方式表达出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