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戏非儿戏
——《谁偷走了西瓜》教学反思
今天这节课是数学游戏活动课中的一个内容,属于空间与图形的板块。我们都知道,学生空间观念的建立必须依赖于自己的直接经验,必须在自己亲手操作、体验等活动中去经历,产生经验,获得初步的表象。而“动手做”是表象形成的第一步,这也是这节课设计的基本出发点。
与此同时,我们也发现与国外小学数学课程相比,我们空间与图形板块的内容侧重特征、度量与计算,在立体、平面图形的种类、立体与平面之间的转换、切割、透视等方面是相对薄弱的,这对高年级学习表面积的计算以及空间想象能力的培养支持是远远不够的。正因为这两点认识,当我们的一个学生在课前三分钟跟小朋友讲了一个数学绘本故事“谁偷走了西瓜”时,让我们灵光一闪,就产生了今天呈现的这节课。
当然结合小学生的年龄特征,小学中低年级的游戏应包含以下四个方面的要素:明确的游戏规则,适当的游戏障碍,真切的游戏体验,激烈的游戏竞争。
根据数学课程的四大领域,目前在我们的数学游戏活动课程中开发的数学游戏活动主要涉及数的计算和空间图形两大板块。在数的计算游戏中,大多结合概率问题,指向计算技能的培养和策略的探索,而空间与图形板块的游戏活动中,主要通过操作活动让学生在亲自体验中去获得经验、感悟与发现。
我们的低年级游戏课程,除了配合教材的教学内容和进度予以编排,更注重从儿童发展需要的角度开发不同类别的游戏,目前已形成以下几种类型:
1、感知类游戏
让儿童去看、去听、去感觉周遭的世界,或者是幻想中的世界,这就是一个让它合理化的过程。比如学生认识了长方体、正方体、圆柱和球等立体图形后,让学生玩“说名称,摸形体”的游戏,学生从不透明的布袋里摸出相应图形的过程,就是丰富其对图形特征感知的过程。
2、体验类游戏
儿童参与游戏常常在他们能力发展之前,游戏是提升其日后发展的脚手架,提升新的潜在发展能力,帮助儿童获得更高层次的行为功能。比如在低年级让学生玩“三巧板”、“四巧板”和“七巧板”等拼摆玩具,拼出规定的图形、拼出不同的四边形(或其它多边形)、比谁拼得快、比谁拼的种类多……这些游戏活动会为增强学生的空间感提供丰富的体验经历。
3、巩固类游戏
处于前运算阶段向具体运算阶段过渡的小学生,可以在有规则的游戏中练习及巩固技能,比如“凑15”等游戏都属于这一类。
4、探究类游戏
游戏提供探索不同可能性的机会并提供缓冲情境以保护儿童避免在真实生活受到伤害。因此,游戏是探究经验可能发生的有效方法。这种探究之下,游戏的“好玩”代表的不是搜寻,而是代表为了探究所做的努力。而这正是提升探究能力的重要“支架”。
当然这里的探究,除了探究出某一结论,还有对规律的发现与验证、对问题的发现与解决等,比如今天这节课呈现的就是属于这一类的游戏。
5、整合类游戏
游戏对儿童的社会、情绪发展及认知发展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且这三种发展层面还是息息相关的。比如在玩图形拼摆时,除了拼搭出几何形体,还让学生拼搭图案、人物、动植物乃至拼摆出系列故事,视觉艺术、语言文字、几何形体的有机整合,有助于促进儿童多元智能的发展。
正如毕柏所指出的:游戏课程,表面以下是另一面的深思。而对这一领域的深思,我们才刚刚出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