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禹治水》的教学反思
尹不凡 2015.1
“九层之台,起于垒土。”小学低年级语文教学就是一个夯实基础的阶段,这个阶段需要教师固本求真,扎扎实实地搞好字、词、句的教学。在低年级阅读教学实践中,我感到要让孩子们真正地读懂课文,词语教学是关键。但对于以直观形象思维为主的低年级学生,如何才能让他们真正地领悟、意会,并自觉地进行积累运用呢?就苏教版二年级上册《大禹治水》一课的教学,谈谈我尝试的几种解词方法:
一、抓住题眼,质疑解词
题目是文章的眼睛,它常能透射出文章的灵魂。可小朋友们受年龄所限,读起书来总是会忽略了它。要让孩子们懂得去重视它,教师在教学中就要善于把握机会。本课中,“大禹”一词,乍一读,学生大都把它当成是禹的名字。这时我从题目入手,于看似无疑处设疑,抓住这个普普通通的“大”做起了文章:
师:(板书“禹”指名读,齐读)禹是古代一位治水英雄的名字。(在“禹”前工工整整地写了一个“大”)为什么称他为大禹呢?
生:因为他伟大。
生:因为他很了不起。
师:能用“因为……所以……”来说说吗?
生:因为大禹为人们治理洪水,所以人们尊敬他,称他为大禹
寥寥数语,通过对“大”的品评,使学生在开始就对禹的伟大有了初步的感知。
二、画面解词,读中现悟
词属于第二信号,只有当它与第一信号——即与它所代表的客观事物和现象联系 起来时,才能还抽象为形象。《大禹治水》的第一自然段中,像“淹没”“滔滔”这些词语,学生的头脑中没有相应的生活图式加以诠释,如果光靠教师口头解释,有些“翻译”能力较差的孩子,是没办法在老师的描述和相应的情景间建立起对应关系的。所以,我采取了让孩子观看视频来解词,在朗读意会中解词的方法
师:现在我们认识了生字,相信小朋友们读起课文,会读得更加通顺。老师再请小朋友带着刚才的问题去用心读读课文,找找课文的哪些自然段告诉我们问题的答案。
生:第一自然段告诉我们大禹为什么治水。
师:请你读读这一段。
生:读,比较流利。
师:谁认为能读得比他更好?(再指两名读)
(生读,但差别不大。)
师:要想读得好,得真正地理解课文每个词、每句话的意思。来,小朋友们仔细读读第一段,找找有什么不懂的地方。
生:什么叫“淹没”?
师:请读读书上带有“淹没”一词的句子。说说,课文中是什么淹没了什么?
生:(读后回答)滔滔的洪水淹没了农田。
师:平日,农田的位置比水高,发洪水时,洪水就淹没了农田。我们来看一段视频。
生:(惊呼)哇——
师:滔滔的洪水淹没了农田,意味着什么?
生:意味着人们就没有粮食吃。
师:大水把人们的房子也冲倒了,这又意味着什么?
生:人们也没有家住了。
师:人们没有家住,就叫——
生:无家可归。
师:可恶的洪水,使人们失去了宝贵的粮食,失去了温暖的家,人们只好到处流浪,过着痛苦的生活。现在你们再用心体会,读这一段,该用什么语气读?自己练练。
(生饱含深情,十分投入地读。)
师:谁愿意读读?
师:真有感情!
师:好大的洪水,多么不幸的人们!来,我们一起满怀同情,读读这一段。
在这里,用看视频的方法辅助教学,既节省时间,又能通过它的形象激起孩子的共鸣,孩子的惊呼就是有力的证明。当孩子亲眼看到农田被大水淹没,房屋被大水冲倒,他们善良的心中对百姓们所遭受的灾难产生了同情。有了“情”的激发,就有“读”的升华?学生的朗读,和初读时比较,明显有了飞跃。而有感情的读,又能使学生对词语加强理解,达到“意会”的目的。比如上述例子中,当教师提议感觉洪水读得不够大,学生再读,就自觉地把“滔滔”一词加以强调重读。
三、创设语境,辨析理解
同音字的区分、运用常常困扰着低年级的孩子。本课中,“制”和“治”又是同音字,怎样让孩子们能正确理解和运用呢?我是这么做的:
师:(指名上黑板,写“治水”和“制服”。)(在“制”和“治”下加着重号)能说说你有什么好办法把这两个字分清记牢吗?
生:我知道,“治”是三点水旁,所以它可以组“治水”;而“制”右边是立刀旁,要制服敌人,需要用到刀。
师:真会想象!大家能给这两个字分别组组词吗?
(生口头组词)
师:刚才我们通过组词,明白了这两个字虽然读音相同,但所表示的意思不同,因此交的朋友也不一样。(指着黑板的“治水”和“制服”)现在请大家再动动脑筋,把这两个词用上,根据课文内容,说一句话。
生:大禹治水,把洪水制服了。
师:说得好。谁能说得更具体、更生动点?
生:大禹为了治水,吃尽千辛万苦,终于把洪水制服了。
生:大禹在外治水十三年,走遍千山万水,吃尽千辛万苦,终于制服了洪水。
生:大禹下决心制服洪水,他劈开九座大山,挖通九条大河,把洪水引到大海,治水终于成功了。
生:大禹一心为了治水,一次也没回过家,最终把洪水制服了
这里,我根据课文内容为这两个词创设了语言环境:先让孩子们说说怎么识记,再通过给这两个字组词进行区分,加深孩子们印象。接着,我鼓励孩子根据课文内容,用“治理”和“制服”说话。通过特定语言环境的创设,既深化了词义的理解,又培养了孩子重新加工文本语言的能力和口头表达能力。
四、联系生活经验,促进理解
低年级的学生虽小但也有自己的生活经验。教学时,要尽可能地调动他们已有的生活经验来理解难懂的词语。联系生活经验,是一种理想的“还原法”。第四段中的“安定”、“代代相传”比较抽象,当孩子质疑时,我先让他们自己试着解词,了解他们的思维状况,再与生活实际相联系,帮助孩子们理解。
师:大禹制服了洪水,就意味着什么?
生:意味着老百姓再也不用担心农田被水淹没,房子被水冲毁。
师:老百姓吃得安心,住得安心,用第四段中的一个词来说,就叫什么?请大家读读第四段,找到这个词。
生读,回答“安定”。
师:关于这一段,同学们还有什么不明白的?
生:什么是“代代相传”?(许多学生也随声附和)
师:哪个同学懂得?
生:我知道,就是一个时代一个时代地传下去。
生:就是从古代传到现代。
师:有一点这个意思,但又不全是这样。来,告诉老师,你是怎么知道《大禹治水》这个故事的?是通过学习课文,在老师的帮助下了解的,对吗?那你猜猜,老师又是怎么知道这个故事的?
生:肯定是你的老师教你的。
师:那我的老师又是怎么知道的?
生:是老师的老师。
师:你看,我的上一代告诉我,我又告诉你,你长大了,当爸爸妈妈了,又把这个故事告诉你的孩子,这就叫——
生:代代相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