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90833
post:490833

姜玲 科学 教学反思《随“思”而“问”》

  • 发布时间:2012-12-31 11:23
  • 作者:姜玲
  • 点击量:

随“思”而“问”

       ——记《它有多热?》师生对话浅析

新课程积极倡导探究性教学,而科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自然科学,如果把整个科学比作是一座摩天大厦,那么科学实验就是通向这摩天大厦的一级级阶梯。无论是引导学生探索科学规律,还是引导学生学习科学概念,都离不开科学实验仪器的支持,仪器是实验的物质条件。

科学教育应该以探究性理念为指导,充分利用教学仪器,让科学实验,尤其是学生自主的探究性实验,在整个科学教学中融会贯通,使工具有无可替代的重要作用。本课节正是引导学生认识和使用简单的教学仪器,既然科学教育是探究的课堂,那么在教学仪器的认识和使用教学上,也不能由教师直接传授给予,需要用一定的问题和对话,进行引导,进行探究思维活动。法国教育家保罗·弗莱雷曾说过:“没有对话,就没有交流,也就没有真正的教育,课堂应该是对话的课堂。”针对实验仪器——温度计,从对话的角度入手,教师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探究追寻实践活动:

一、追寻单位的规范

认识一个工具,学生就得先接触,对于温度计,学生一般接触过,但大都没有准确的认识,所以,可以说他们对温度计是既熟悉又陌生的。基于此,我让学生自己先观察温度计,通过对实物的细致观察,学生能够很好地了解它的结构,估计出它各个部分的可能用途。在结构的观察中,学生能够看到℃这一符号,有些学生认识,但并不了解它的含义。为此教师进行了单位的规范教学:“摄氏温度是这样规定的:把冰水混合物的温度规定为0度,沸水温度规定为100度。0度和100度之间分成100等分,每一等分叫1摄氏度,写作1℃。”这一认识顺着学生的思维,自然而然,轻松易懂。

在学生了解了℃含义后,通过一个简单的例子:“一杯水的温度为30℃,读作30摄氏度。”层层递进,让学生很自然就会认读了。到此,教师追问一句:“会认读了吗?那考考你们:用手在空中写一写。”通过一系列图片上的刻度,引导学生对温度计的单位进行了非常规范的认读。

接着通过一个疑问:“这个是什么意思?我们刚才认识的都是零上温度,当天气特别冷的时候,还会出现零下温度,看我这支温度计上的刻度的范围就是零上50摄氏度到零下50摄氏度的,零下温度我们用‘-’号表示,例如零下6摄氏度就写作:-6℃”,认识了零下温度。

本环节通过摄氏度的规定,让学生很清楚地知道温度单位的意义,同时也知道刻度是如何划分的。在这样的基础上,再追问是否会认读,提高学生的认读注意力,通过ppt的图片认读上面的刻度。同时认读了零下温度,通过最后一组相同刻度的对比,巩固零上和零下温度的不同认读方向,在这样认识的基础上,学生再认读正式温度计的刻度就顺利成章,不会有难度了。

二、追寻学生的思维

新课程要求学生对科学的学习过程不仅是知识的接收、储存和应用的过程,更是思维的训练和发展的过程。

课堂追问是师生课堂对话的主要形式,它不仅是课堂预设的生成和重新建构,也是课堂效能的关键所在,情到浓时方为真,层层追问不仅是课堂教学最为真实的表现,而且也是新课程课堂教学回归本真的理念追求。

本课教学中追寻孩子的思维,追寻着孩子的本真,在认识单位后,教师直接出示温度计和水,直接问:“给你温度计,如何测量这杯水的温度?”孩子的反应是把温度计放入水中就可以测量了。可放有很多种方法呀,需要放正确才行,学生是不会一下子就想到的,只有在老师的追问下,他们才会考虑到,在这样的意识上,教师出示四幅图,让学生比较谁对谁错,为什么?通过这样的分析,对于正确放温度计,孩子的认识就非常深刻,实践证明,学生一般不会在这一环节出现错误的操作。

接着再通过一组形象的图片:“三个孩子的认识方式和三只眼睛的视线路线。”学生很清楚地知道了应该水平认读数据,而且知道了仰视会把数据读低了,而俯视则把数据读低了。

在分散学习温度计的正确使用后,实验前,对这些容易出错的点,通过同学之间的相互提醒,再次进行完整系统的整理汇报,既达到了巩固复习的目的,又能够保证在测量活动中能够按照一定条理进行。同时在学生测量完第三杯水后,学生可以自由地配得第四杯水,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三、追寻问题的延伸

“今天我们学会了温度计的使用方法,并使用它测量了水的温度。我们刚才测量的这杯水,现在再去测量,水温和原来相比会发生什么变化呢?用温度计连续测量一杯水的水温,水温会怎样变化呢?后面我们将会接着研究。”

科学的学习不是将学习划上一个句号,而是需要在阶段的句号后再来一个大大的问号,学生在学习中不断地解决问号,并不断地产生新的问号,再问号中不断前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