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比实验教学设计原则反思
姜 玲
1.开放性原则
在当今科技日新月异,学科知识相互交融,教学内容不断更新的时代,小学科学对比实验教学也应是一个开放的不断发展的动态系统。因此小学科学对比实验教学设计过程应遵循开放性原则。教学设计的开放性原则要求我们正确看待探究式教学与其他教学的关系,诸如发现学习、协作学习、合作学习、启发式教学、问题解决式教学等。在小学科学课堂教学中,对某些内容教师可引导学生像科学家那样,把已知的知识当作未知的来探索,把前人做出的结论设计成一个个发展学生思维能力的探究课题。也可以启发学生对课堂教学中的疑难、实验中的异常、社会生活中的有关问题的疑点、热点问题进行探索。让学生通过想象、设计、实验、观察、分析、讨论、评估等步骤获得科学结论,体验领悟知识形成的过程,训练科学研究方法,这就是科学探究性的基本思想。
2.知识能力相统一原则
学习过程与认识过程都是按照由感性到理性、由浅入深、由表及里、由简单到复杂的过程进行的,这就决定了对比实验学习过程必须严格遵循学生的认识规律,精心选择设计学生实验,使学生在对比实验探究过程中掌握知识、训练技能和发展认识能力。因此在小学科学对比实验教学设计中应遵循知识能力相统一的原则。从知识、能力和技能的内在联系看,已掌握的知识技能是认识能力继续发展的基础,认识能力发展是训练实验探究技能的前提条件,已有的认识能力是知识、技能不断开发的工具,也就是保证实验探究活动得以深入探究进行的必备条件。这就要求对比实验教学必须融知识、技能和认识能力发展为一体,才符合现代教学与发展的客观规律。从科学技术发展和现代社会生产力的需要来看,要求从学校培养出来的学生,既要具有系统的现代科学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同时要学会学习、学会做事、学会生存、具备终身发展能力。在小学科学对比实验教学过程中将训练技能与掌握知识、以及培养科学研究方法统一起来,是现代教学适应未来社会生产、经济和科学技术发展的必然结果。掌握科学基础知识和技能,固然是教学活动的一个重要目标,但仅限于此是远远不能适应科学技术飞速发展的要求的。教育肩负的是培养未来人才的使命,就不能仅仅使学生掌握科学基础知识和技能,而且要培养和发展他们的能力,培养他们严肃认真的科学态度和敢于创新的科学精神。而技能、知识的掌握、能力的培养以及科学态度和创新意识的形成这四项科学教学目标,并不是对立的,而是统一的,四者在运用科学方法而展开的科学探究过程中得到了统一。认真组织运用好各种实验,充分发挥实验对学生的认知、情感、意志、行为、态度和方法等方面的激励、引导作用,活跃学生思想,开阔学生思路,使实验引导和启迪相统一,形成形象思维和抽象思维相融,实现知识掌握和能力形成相统一。7学生独立思考、探索研究能力有积极作用。
3.差异性原则
差异性原则指的是在小学科学对比实验教学设计过程中要考虑到学生主体的个体差异,因材施教的原则。《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指出,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尊重学生的人格,关注个体差异,满足不同学生的学习需要,创设能引导学生主动参与的教育环境,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培养学生掌握知识的态度和能力,使每个学生都能得到充分地发展”。因此,教师在教学中,首先要全面了解学生,承认并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发现每个学生的独特性,这是基本的前提。要树立“有效教学”理念,从学生实际出发,承认差异,因材施教,帮助学生树立自信,使每一位学生的创造性都得到自由充分的发展。对于程度好的学生,教师要大胆放手,让学生自己组织探究,获取知识,发展能力;对于程度差的学生,教师要给予引导、帮扶和点拨,必要时还要给予示范和释疑。
4.适应性原则
适应性原则是指在小学科学对比实验教学设计中问题的难度、提出方式、情景及媒体设计等必须适应学生的心智发展水平。学生心智发展的现有水平,是进行实验探究教学的客观基础,离开了这个基础或超越了这个发展水平,实验探究式教学必然是盲目的、徒劳无功的。心智发展水平包含两方面的内容:一是学生的身心发展水平,特别是心理发展水平;二是学生现有的知识、经验和技能,特别是系统的科学知识已经达到的水平。人类的心智发展具有顺序性、阶段性和连续性等特征。正确认识这些特征是十分重要的,因为实验探究式教学在每一阶段实施的任务和方法,都应该与这些阶段学生的心智发展水平相适应。心智的顺序性告诉我们,教学要循循渐进,要根据学生心智发展的不同水平创设相应难度的问题;心智发展的阶段性告诉我们,在问题的难度和采用的教学方法上,必须区分为适应不同发展阶段的不同层次;心智发展的连续性则是“最近发展区”理论的客观基础,它向我们揭示了适应“最近发展区”的超前教育的可能性,从而给我们以启示。在对比实验探究教学中,向学生提供在其能力范围内、又高于学生现有心智发展水平的问题,学生是有可能解决的。那些远远高于或低于学生原有心智发展水平的问题,不但不能促进学生探究能力的提高,反而会使学生变得骄傲自满或者产生强烈的自卑感,从而降低了学生的探求兴趣,影响其探究和创新能力的发展。
5.主体性原则
主体性原则是指在小学科学对比实验教学设计过程中要充分注重学生主体发展,充分发挥学生主观能动性的原则。《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明确提出: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注重培养学生的独立性和自主性,引导学生质疑、调查、探究,在实践中学习,促使学生在教师指导下主动地、富有个性地学习”。今天“学生主体、教师主导、发展主线”的“主体性教育”思想己被许多教育工作者所接受。因而,对比实验教学中必须遵循学生主体性原则,充分考虑这一活动的主体,为学生的全面发展和个性张扬组织、选择和设计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