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也要学些“小学”
南师附小 张开泉
在中国出现规范的简化字之前,“小学”的概念指的不是一个初级教育的办学机构,而是一门精微的学问。这门学问以字词的音形义为主,研究文字、音韵、训诂之学。是兼有考证学和文字学双重的学术范畴。小说《镜花缘》的作者李汝珍就很精通这门学问,在书中常借文中人物之口卖弄一下。近代研究“小学”最有心得的当属鲁迅的授业恩师章太炎先生,当时听他讲课的门人很多,鲁迅先生对自己老师在这方面的学问也是佩服的。“小学”把每个字的读音、字形、含义都搞清楚了,无疑对文学的基础十分有益。可以说,鲁迅后来的成就,得益于扎实的文学功底,换句话说,“小学”的功底好。
现在,我们身在小学,当然不必讲什么高深的“小学”这门学问。但是“小学”中的某些对文字的体会,我们可以学习,进而指导我们的学生少些或不写错别字。现在学生的错别字是越来越多,究其原因,与社会、家庭、学校都有关系。社会上为追求所谓的“眼球效应”而乱用成语、俗语,玩弄文字于股掌之上,谐音字的大量使用,强烈的广告效应,给学生写准确无误的字造成了较强的负面影响;家庭中电脑的普及,网络的运用,让许多人很轻率地打字,网络语言有些已经成为虽是一些人约定俗成但却是彻头彻尾的垃圾文字。而家长大都认为字词占的比重太小,而且一看就会,所以也是轻描淡写地抓一下;学校里热衷于研究阅读课、作文课,客观上也挤占了学习汉字的时间,让他变成了一个可以自学的、可有可无的纯粹的鸡肋。殊不知,许多人学习了十几年的汉字,到了大学,光是文不通句不顺倒也罢了,最不能容忍的是字不会写,错别字太多。其实就是吃了“小学”的亏。目前国家教育部已经重视了这个问题,高考中将错别字作为一项重要的指标来要求。我认为是英明之举。
我认为我们不必要学习晦涩难懂的训诂之学,但我们可以批判的接受一些对我们理解汉字、教授汉字的有用的知识。比如,许多孩子错别字的原因是他不太理解为什么这个字的含义与它的偏旁的关系。这时,我们就可以教他们一些简单的常识。比如说,“左耳旁”“右耳旁”的字其实与耳朵毫无关系,只是在汉字演变的过程中,写成楷书就有些像耳朵的形状。看《说文解字》——这部中国第一部字典就可以知道,“左耳旁”是“阜”的原型,意为“大陆,山无石也”,所以以此偏旁的字往往与山、石、陆地有关,如陆、降、阶、隙等;而“右耳旁”是“邑”的原型,意为“国也”,所以以此为偏旁的字大多与城市、地名有关。如郭、邦、郊、郡等。如果我们花一些时间研究研究汉字的学问,让每位学生能懂些汉字的粗浅的道理,少些错别字,不亦宜乎?
这学期我们学习了“缝隙”这个词,有些学生受到“缝”字的影响,老把“隙”写成绞丝旁,故有此感。其实我也知道,造成错别字的原因还有许多,但愿我能抛砖引玉,引起大家对汉字的重视,对错别字如何避免等问题继续进行深入探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