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90599
post:490599

孔子游春 教学反思

  • 发布时间:2014-06-25 14:37
  • 作者:陈玉林
  • 点击量:

                       《孔子游春》教学反思

    深度备课,在深读教材的基础上,最大程度地开发可以利用的一切课程资源,达到教材解读的深度与高度,拓展教学内容的广度,请结合自己的理解谈一谈。

    深度备课,有些难度,一个学期中,有公开课展示机会的时候,老师们会认真对待,在反复的教学设计中,在反复的试上中,教师会积极思考,呈现出最佳的状态。而平时的常态中,呈现较多的是一些常规的教学设计。这就让我们老师要经常思考,将教师的阅读进行到底,唤起教师心灵深处的那种价值感。老师们只有自己想思考,爱阅读,勤实践,他的教育教学的生涯才是完整的。否则就会陷入人云亦云,敷衍了事中。教师具有了这样的职业敏感,在教学中才会有自己的发现。

    一篇课文该如何处理,这就牵涉到课程的理解的问题,就课文教课文,显然已经不适合现在的教学形势,教师如何在更大的程度上体现课程理念,才是真正的思维拓展。一篇课文的基础是语言文字,同时呈现的内容还应该更多。

    以读入手,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感悟课文语言,抒发自己独特的感受。情味主线熟读课文,读中感悟,揣摩课文前后的联系,感受孔子循循善诱的教育方法及师生之间的浓浓情意。
   

     孔子关于水的论断教材中短短91个字,却充满哲理,发人深思,更重要的是,它饱含着孔子对水的一往情深。引导学生潜入到文字当中,读懂孔子的“情”,领会孔子的“爱”,是重中之重。为了降低理解的难度,设计中通过“有情义”一句指导学法,然后让学生自读感悟。在深入文本之后,又通过练写、改变人称朗读等方法带领学生走出文本,给他们一个更宽的视野,再次从整体上把握这段话的内涵。通过这样的回环往复,一唱三叹,让学生在具体的语言材料的学习中培养语感,发展思维,形成听说读写的能力。同时,也把“真君子”的形象牢牢印刻在学生的记忆中,为下一步教学的展开提供了平台。
        

     从读书开始,以读书结束,照应开头,支撑课堂的整体架构,同时,让学生在动情的朗读中进一步感悟师生之间的融融情意。感悟泗水河畔的春意更浓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