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篇课文是一首五言绝句,读起来琅琅上口,富有儿童情趣。虽然短短二十个字,但巧妙地运用了“一”至“十”十个表示数字的汉字,同时结合文中插图,小桥、流水、烟村、亭台、桃花还构成了一幅幽静美丽的乡村画面。课后有九个基本笔画、十个一类字、五个二类字。编者把这样一篇内容浅显的课文安排在识字教学的第一课,意在帮助孩子顺利过渡,建立拼音与文字的联系。那我们老师拿到这样一篇文章,该怎样着手准备呢?执教中,我从以下三个方面进行思考:
一、 基于学情,设计教学
虽然是识字教学的起始课文,但文中的内容对于现在的孩子而言没有太大难度,大多数孩子在学前就开始接触语言文字。课前我对班上的孩子也进行了小小的调查,发现课后的一至十十个一类字几乎所有的孩子早就认识,文中的小诗也几乎都能记忆型地背诵。孩子们不再是零基础,他们的底子比我们预期的要厚实,所以我们不能再固守观念,保姆似的重复劳动,而是应该在充分了解学情的基础上确立教学目标。孩子已经会的,可以一带而过;孩子略知一二的,需要再进一步;孩子完全生疏的,要做好启蒙与渗透。如:在初读古诗环节中,重点指导的是“烟村”和“亭台”的读音,而在教学生字的时候又把“四”和“十”的读音加以比较,两处设计既是基于学生会读但容易读错或混淆的特点加以训练,又突了出课后生字在读音指导上的重点,针对性强,扎实高效。又如:在指导孩子认识基本笔画的环节,将“横”‘、“竖”、“撇”、“竖弯”、“横折”五个笔画同时出示, “横”、“竖”、“撇”的名称孩子耳熟能详,所以由孩子直接说出, “竖弯”的名称通过对照笔画外形让孩子自己发现解释; “横折”比较难,由老师明确概念“改变方向就叫折”,开门见山解释难点,也为日后教学“竖折”、“横折弯钩”等基本笔画做好了铺垫。
二、激发兴趣,文化渗透
这首小诗内容简单,加上很多孩子早就自己读过这篇课文,所以对课文已经缺乏新鲜感,学起来会觉得乏味,积极性难以调动。老师如何在课堂中激发学生的兴趣,感受语文学习的乐趣,也是这节课很重要的教学目标。教学中,我努力地对学生进行着汉字文化方面的渗透。如说到“亭”的时候出示了实物图片,古文字和今文字,引导孩子感受象形文字的起源,建立起汉字形与意的联系。“亭”是二类字,老师只是点到即止,虽然花费的时间不多,可是却在孩子心理留下了汉字之中蕴涵文化的隐约感觉。当然,汉字不仅内涵丰富,方正的外形也很优美,在指导写字的环节老师就有这样的语言:“汉字不仅有趣,还很漂亮呢!它们四四方方,就像我们中国人堂堂正正,我们可要把它写漂亮呀!”这是一种启发,也是一种熏陶,他让孩子发现汉字不光是个符号,它有血有肉,有讲究,有奥秘,而且是我们中国特有的文化,真正激发了学生识字写字的兴趣,体现了语文的学科魅力。
三、习惯能力,日积月累
一年级是整个小学阶段的起始年级,是为今后学习奠定基础的关键时期。所以习惯的培养、能力的训练和方法的获得必须体现在我们每节课的课堂教学之中。千里之行始于足下,从教拼音、教汉字的第一天起,我们老师就要有帮助孩子养成习惯、获得能力、掌握方法的训练意识,只有日复一日地渗透和积累,才能潜移默化为让孩子受益终身的学习财富。
教学中,我这方面的意识还是比较强的。如:由“亭台”意思的理解引出“座”这个作为量词的课后生字,再拓展到“还可以说一‘座‘什么”,扩展“座“这个量词的运用范围,告诉孩子每个事物都有一个固定的量词与之搭配的概念。其次,再延伸到衣服的量词、桌子的量词、花的量词,最后回到几朵花长在一根树枝上——用一(枝)花表达,又巧妙地、不着痕迹地回到课文中。教学时清晰、深刻的渗透了量词的概念,为以后的教学做好了扎实的铺垫。此外,认识田字格、笔画的书空、读帖、运笔的方法都在实践中帮助孩子提高能力、养成习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