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90586
post:490586

樊敏教学反思二

  • 发布时间:2014-01-16 09:55
  • 作者:樊敏
  • 点击量:

    《画触觉》教学反思

樊敏

    游戏——体验感觉,激发兴趣。第一次作业融合在游戏-体验感觉中,要求学生认真地跟着老师一起玩“拍拍手”的游戏,拍得整齐而又响亮,然后问“告诉我们你的手有一种什么样的感觉?”顺着学生的各种感觉提出疑问:“同学们有了这么多的感觉,能不能把这种感觉画出来呢?”接下来让学生尝试着画“感觉”,虽然第一次的作业并不理想,甚至有些学生显得无所适从,但从游戏活动中学生已经体验到“感觉”了,只是他们的表现意识还很模糊。这一环节以“拍拍手”这一游戏活动导入,体验“拍手”时的感觉,明白“感觉”是可以表现的。同时,针对学习内容的陌生与抽象,教师必须允许学生暂时的“不会画”。
    引导——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完成第一次活动后,学生已经明白“感觉”是可以表现的。接着,教师让个别学生通过“摸一摸”的游戏,进一步体验“感觉”,并把摸到的“感觉”在教师准备好的纸上画出来,同时展示在黑板上。师:现在,你能告诉我们“摸”到了什么感觉,你能说说为什么要这样画?生1:我摸到了冰冰的感觉,所以我选择了深蓝色,又觉得硬硬的,所以我用油画棒快速地涂;师:很好,你懂得用整个块面和色彩来表现感觉。师:请其他小朋友来猜一猜他画得又是什么感觉?并说说自己的理由。生2:我觉得他画得可能是软软的的感觉,因为他用了弯弯的线条,淡淡的颜色来表示的。师:不错,你观察得很仔细,知道线条也能来表现感觉。生3:我觉得他可能碰到硬硬的东西,还有点烫烫的感觉,因为她用大块的红色和折线来画的。……教师根据学生作业,引导学生发现并归纳运用点、线、面及色彩来表现“感觉”,又通过课件欣赏课本范例及教师实际操作示范,进一步让学生确认“感觉”是可以表现的。在第二次活动中,通过老师的引导,学生在实践中积极地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知识的“空白”有了零的突破,几乎所有的学生都能拿起画笔把自己的“感觉”表现出来,虽然还有一部分学生没能画出抽象的东西,而只画了具体的形象,但是他们毕竟勇敢地迈出了一步。
    探究——积极参与,体验乐趣。第三次活动开始,师:请小朋友拿出你们课前准备的纸盒,伸手进去,好好摸一摸,感觉一下,也可以和同桌相互交流一下,互相触摸对方盒子里的“宝贝”,告诉同桌是什么样的触觉?没带盒子的小朋友可以在身边找一找,说说看你都找到了哪些与众不同的触觉感受。此时教师让学生自由地触摸,学生感到新鲜、好奇,情绪高涨,并私下议论摸后的感受,兴趣盎然。师:“感觉”好了的小朋友可以选择一种自己喜爱的工具、材料开始表现你的“触觉”,老师要看看谁画得最大胆,作业表现得最独特。话刚说完有几个学生突然来了灵感,急忙拿起画笔挥挥洒洒起来……在这一活动中,教师继续将人的发展目标放在首位,自己当配角,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活动中体验更多的“感觉”,体现了课标中提出的“美术过程的情趣性和表现活动的自由性。”
    在这节课中,课的重难点是:“引导学生探索、创造性地进行自主表现”,为了突破重难点,我在教学中把握两次作业的设计与引导,由浅入深,潜移默化地展开活动,使学生在不知不觉中掌握知识技能。在这一节课中重点是要在学生画时注意要引导,画的时候要多挖掘学生对于触觉切身的感觉,然后运用点、线、面、符号、色块来表现,要鼓励学生用这些基本造型语言表现对身体触觉的独特感受。也要注意让学生欣赏一些抽象派大师的作品,让学生明白原来用抽象的画法可以产生这么美的作品,使他们从小就懂得艺术的奥妙所在,这将会震撼他们幼小的心灵,对他们未来的工作和生活产生积极而深远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