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材的AD部分谈论的话题都是“人”,A部分有三幅家庭图,介绍了关于年龄、性别、爱好等基本信息,D部分是个由很多问题组成的小调查,最后形成语篇的过程。但是就知识点而言,较为分散。所以在第一次试上时,我进行了这样的设计。
教学主线和环节我确定为以下五个方面。教学过程中,我首先让学生根据语言框架介绍自己,没有在课的开始将学生引入话题情境,因此,学生的输出也比较困难。之后,我主要复习了比较级,关注了语言的知识,却忽略了语言的运用,并且复习内容很局限。在教材内容处理上,为了增强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我设计了很多活动。例如,用hangman的形式做guessing game,了解朋友,用Magic eyes,Question PK的形式完成D部分课本内容,A部分通过问答、填空、设置信息差猜人物体现。这样的活动在我看来十分新颖且有效,但任老师却指出:“设置这些活动的目的是什么?学生能不能在短时间内理解活动要求并有效开展活动?这些复杂的活动不如不要。”
于是,在之后的几次试上后,我进行了新的教学设计。
一、 共同分析教材,删繁就简
通过多次分析教材,我意识到,教材中内容实质上一是了解他人,二是介绍他人,那为什么不能简化过程,将教学环节定位为这两大点呢?于是,我确定了本节复习课的几条主线:talk about ourselves,get to know others,try to introduce others。在研讨中,将我原先设定的五个环节简化成了三个,删繁就简的过程,使大家形成了合力。
二、 有效梳理知识,清晰条理
“复习”是复习课的重中之重,那么复习什么?如何复习呢?
我渐渐确立了复习的内容及方式,实现了1+1>2的效果。通过梳理从哪几个方面介绍人,确立了本节课的话题;又从话题出发,拓展到具体复习内容。如外貌类的比较级、最喜爱的季节、活动类单词等,使教学更具条理性;在复习中,我又通过多样化的活动,如快速说比较级、读词猜词组、与他人比较等方式,引导学生全面复习。通过一个小朋友的语篇介绍,再次明确了谈论自己的内容,最后过渡到介绍自己,引导学生的复习内容实现由词到句再到篇的过渡,一步步拓展学生的能力,达到复习课的目的。
三、 简化花哨活动,还原语言
D部分,我出示课本表格,引导学生思考如何提问;出示课本问题,与学生自己所提问题比较;利用问题了解他人信息并记录。A部分的三幅图,通过整体阅读,看图找出Bill;听录音,看图找出Mary;小组讨论并写作,了解Tom.
之前花哨的活动过多,使得我在教学中不断关注学生活动的开展,而忽略了语言本身的锻炼与培养,也分散了学生的关注点。相反地,当活动渐渐取消,而关注于语言本身时,学生的语言输出能力得到了提高,体现了语言本身的珍贵。而针对之前我提出的无法调动学生积极性的问题也在试上中得到了解答。当课堂充实,听说读写样样得到体现时,学生会自然而然地被课的本身而吸引。英语课应该还原语言的本质,还原其最本真的色彩。
四、 发展语言能力,自主做事
《英语课程标准》中,要求教师不断培养学生“用英语做事情”的能力。在备课之初,我便将这一理念深深地刻在了自己的脑海中,在教学中,通过语言技能、语言知识、情感态度、学习策略等方面的复习设计,培养学生综合语言运用能力。
在教学中,我把课堂还给学生,多个问题由学生自己讨论、解决,而我实现高度概括与总结,这启发了学生的思维,引导学生将知识内化,达到了综合复习的目的。在这过程中,我也并不是完全放手,让学生自主活动时,有明确的学法指导,例如:书写时间较短时,可用首字母代替;小组合作,补充相关信息;找到关键信息可以用 做记号等。在教学结束后,围绕谈论“人”的话题,我总结到:A friend is a second self.引导学生正确对待朋友,对待友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