运用开放式提问,培养学生的思维
所谓开放式提问,是指教师提出的问题没有标准答案,也就是答案不是唯一的。这样的提问,激发和培养的正是发散性思维。它不像传统教学的提问方式,一问一答,一答一个准,只提供一种可能答案,一种解决途径,结果堵塞了学生的思路,桎梏了学生的创新意识。在这种开放式提问的推动下学生必然会展示多角度、多方向的思维活动。结合各方面的信息,在产生大量答案的同时,获得新奇、独特的反应,从而培养思维的广阔性和灵活性。
在《鸦片的背后》这一课的教学中,我首先让学生读了读书中“英国偷运鸦片”的这段文字介绍。接着让学生自己提出自己的疑问。一位同学说:“这么多的鸦片是从哪儿运来的?是什么时候大量运到中国来的?”另一位同学问:“他们为什么要把鸦片运到中国来?既然鸦片是毒品,人们吸食了会上瘾,会丧失自己的生命,为什么还有这么多的中国人,甚至于中国的官员还在吸食鸦片呢?”带着这些问题,同学们在四人小组里展开了讨论。然后进入到集体的学习中来。
通过阅读,同学们知道了鸦片是从英国大量的运到中国来的。随即教师出示了一张世界地图,在世界地图中找到英国和中国的位置,先让大家思考:在当时,从英国到中国的交通运输方式有哪些?王同学说:“当时从英国到中国没有现在的空中运输,也没有铁路运输,要想从英国到中国只能从水路上进行。”李同学接着进行了补充:“英国到中国走水路要几个月的时间。”教师在世界地图上画出水上的航行路线。接着提问:“这么远的路程,英国为什么要把鸦片运到中国而不运到离它很近的别的国家呢?”同学们展开了自己的思考。一生说:“当时的中国比较的富裕,他们把鸦片运到中国来可以为自己赚到很多的钱。”另一生说:“英国人知道鸦片是一种毒品,而且在英国是禁止自己的国民吸食鸦片的,他们把鸦片运到中国来时相让中国人吸食了鸦片以后在战争中失去抵抗的能力,这样他们就能够很快的占领中国,把中国变成英国的殖民地。”更有一位学生说出了自己的精彩思考与发言:“从世界地图中看,中国的位置非常的好,虽然中国地处亚洲的东部,在它的南、北、西三个方向都于其他的国家相邻,在东边,与中国隔海相望的还有日本和朝鲜,英国占领了中国,这样也就可以打开了通往其他国家的路,为英国迅速占领别的国家打下了基础。”
纵观这个问题学生的思考,不难看出学生的思维已经跳跃于书本之上了,他们通过书本相关内容的学习,在教师开放性问题的提出后,努力寻找问题的答案,使自己的思维进行了有效地训练和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