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90502
post:490502

游园不值

  • 发布时间:2013-01-04 10:20
  • 作者:施玉洁
  • 点击量:

“不遇”中的“相遇”      

------评窦桂梅老师执教的《游园不值》

南师大附小       施玉洁

窦桂梅老师执教的《游园不值》一课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她一改以往我们教学古诗----说诗题、解诗意、设诗境、捂诗情的模式,上出了特色,上出了精彩。

1、与文字相遇:课前让学生背一背自己知道的古诗,再出示贾岛的诗,引出推敲的故事,然后出示有不遇的诗名:《寻隐者不遇》、《寻陆鸿渐不遇》、《寻西山隐者不遇》、《访戴天山道士不遇》,接着让学生反复读《游园不值》,说说诗人在“不遇”中“遇到”了什么?根据学生的回答,划出了苍苔、柴扉、红杏。最后让学生根据自己的经验解释其中一样物体,这里窦老师运用了一些辅助手段帮助学生理解词意。到此,诗意的解释其实已经大体完成。

2、与文学相遇:配乐读了整首诗后,再读诗,边读边品,诗中哪个字包含了诗人对这些景物的感情,把它圈出来。接着交流,在交流中教师多次进行换词,鼓励学生自读,鼓励学生自主发现,自主推敲,培养学生对语言文字的感受能力。如说“怜”字时,他把“怜”字换成“嫌”进行推敲,说“扣”时,与“敲”字进行比较,并做动作感受两词的不同,说“关”字时与“遮”字比较,一字与三、十字比较。然后让学生深入文本,把自己当成这枝红杏,说说你看到了什么?在园外看到了什么?园内与园外有而窦老师就选择了这几个重点词进行推敲,让学生感受诗人用词的准确。再让学生当叶绍翁,老师当园主人,把游园过程用补充“园主人啊,我----,----。----,----!”说一说,这一过程实际就是在检验学生对诗意的理解程度。最后讨论园主人与叶绍翁没有见面,为什么能感受到春意呢?回到文本,进入第三个层面。

3、与文化相遇:又一次配乐朗读《游园不值》后,再读《雪夜访戴不遇》,说说有什么发现?然后把《雪夜访戴不遇》中最后的一句换成游园的内容说一说:“吾本乘兴而行,兴尽而返,何必----?”最后教师点出本课的主题----不遇之中有遇,人生可遇不可求。窦老师对文本的挖掘突破了这首诗原来的意象----赞美春天无限的生命力,而是走得更深入,更理性,使教学与人的精神相依,教学才显得更有意义。

我一直在思索,窦老师是如何深入地挖掘文本的呢?我想除了她深厚的文学功底外,更重要的是她敢于创新,敢于突破,不拘于教参,有自己的思想、自己的理解。语文本来就应该这样学,也应该这样教。一堂好的语文课应该能在学生的精神世界中播下“真、善、美”的种子,我们要好好思考自己的课堂,能给学生留下些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