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90469
post:490469

刘飞教学反思2

  • 发布时间:2014-06-25 10:11
  • 作者:刘飞
  • 点击量:

《搭支架》反思

小学科学课标强调:“科学学习要以探究为核心。”课标还希望小学生 “能通过观察、实验、制作等活动进行探究”。本节课的教学以学生的主动探究为主。在探究学习过程中,学生经历了制作、实验、观察、讨论、交流等活动。在学生完成实验以后,接下来,教师要创造时机,提出有价值的问题让学生参与讨论,使得学生的注意力在交流阶段能够集中,激活他们的思维。

实际上,在本课课前教师请学生完成了一定量的前置性作业,包括对形状结构知识的学习,建筑的基本原理,设计支架的草图等等。但是在本课的教学中学生的制作效果并不理想,除了有几个小组的成品可以称得上是成功的作品之外,多数小组没有搭建完成,或完全对外力没有抵抗作用。

经过仔细反思,我认为以下几个因素可能有重要影响。

一、 学生的材料准备不充分。

个别小组学生在制作中现卷纸棒,纸棒搓得慢而且不结实,粗细不一,影响接下来的搭建工作。

二、学生设计的图纸没有考虑实际情况,只是为了设计美观而设计。在操作的时候有的小组无法按照图纸的设计来制作。

三、小组分工合作意识不强。 在操作之前教师反复强调,小组成员要分工合作、共同完成搭建。但是在实际操作中,有不少小组成员没有参与到活动中来而是去做其它事情。

另外,学生的兴趣不能自始至终,他们只对活动操作本身感兴趣,在交流阶段注意力不够集中,思维不够活跃,这个是在科学探究过程中经常出现的问题。这是因为在活动操作的过程中,探究的是未知的知识,因此学生的求知欲被激发,他们的兴趣也就放在这上面。但是,随着活动操作的逐渐完成,未知的知识逐渐显露,学生的求知欲望逐渐得到满足,这时候,他们的兴趣也就会逐渐地减退。待到活动操作结束,他们的兴趣也就跟着结束了。很少有人再对已经完成的实验提出任何的异议。于是,在接下来的交流阶段,他们就会出现注意力不够集中,思维不够活跃等现象。

经过思考,我想:由于各小组学生在认知水平、动手操作能力等各方面存在差异,这就注定了他们的实验结果也是有差异的。学生对于与自己不相同的东西总是比较感兴趣的。这时候,组织他们对其他小组的实验结果进行观察,就能再次激发起他们的兴趣。观察完各个小组的高塔后,他们对各小组的异同也了解到了一些。这时候,再提出相关的问题让他们进行讨论,最后再提一个整改建议。这就使得学生的注意力不得不集中了。这样,学生的思维在即将分散的时候再次达到集中,智慧的火花也能不断迸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