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90419
post:490419

抓好感悟的“动情点”

  • 发布时间:2011-01-06 12:11
  • 作者:李竹竹
  • 点击量:

抓好感悟的“动情点”。

                        ——《厄运打不垮的信念》教学反思

《厄运打不垮的信念》一文,是一篇情感强烈而又多变的文章,家境贫寒的谈迁历经各种艰辛磨难,中间的苦涩有谁能知;《国榷》完成后,那种经历风雨重见彩虹的激动喜悦;饱经风霜的谈迁面对自己一生的心血付水东流,那种绝望的感觉足以让人撕心裂肺,那时致命的打击;为了自己喜欢的历史,谈迁再次重新振作,面对无数的困难,他的信念又是何等的坚定;面对新的《国榷》产生,辛酸堆积起来的著作,谈迁又会是怎样的心情。正因为这些,所以,这节课的教学在情景创设方面就是一个难点,否则学生是不会产生深刻的感悟的。

我在教学中主要采用了“想象画面”的方式来创设情景,让学生积蕴情感。因为谈迁离我们这个时代十分遥远,那些为编《国榷》,历尽艰辛的动人场面我们无法亲眼目睹,那就无法由衷地感受到谈迁那厄运打不垮的信念。因此,我让学生读读句子,想想画面,将语言文字读到心里去,用心去看文本呈现的感人画面。如在教学谈迁第二次编写《国榷》时的情景,我就让学生充分品读课文的第三自然段,边读边思考,把文字转化成画面,描述出来。有的学生说:“他为了使这部书更加完备、准确,特地到了都城北京,四处奔波、寻访,广泛搜集前朝的逸闻。我仿佛看到了谈迁四处奔波、忙碌的身影。”有的学生说:“他一袭破衫,终日奔波在扑面而来的风沙中。”读这句话时,我看到了谈迁穿得很破旧,背着包袱,吃力地在风沙中行走。”有的学生说:“我仿佛看到了烈日下,汗水湿透了谈迁的衣服。我还看到了下雨的时候,道路泥泞,谈迁走在路上,一步一滑。”在想象的画面中,让我们的眼前仿佛看到了谈迁一次次艰难跋涉、奋笔疾书的情景,学生的情感更是由于这具体而形象的画面逐渐积淀,慢慢渗透到对文本的研读中,这样的阅读感悟是多么真实、自然而又贴切。

我还适时采用了“体验角色”的方法调动学生的情绪,以利于更加有效地阅读感悟。如我在教学“茶饭不思、夜难安寝”这两个重点词语时,就让学生说说“谈迁在思什么,想什么呢?”再如,“如果让你形容此时谈迁的心情,你会用哪个词语?”将学生置于谈迁当时的情境中,站在谈迁的立场上思考,体验角色的情感,从而从内心感受到谈迁当时受到的“致命的打击”,准确而深刻地感悟到文本内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