巧用平移,轻松解题
在三年级上册评价手册中有这样一道练习,(如下图)。你能用不同的方法计算出这个图形的周长吗?(每个小正方形的边长是1cm)
在学生做之前我就预感到学生在这里会有困难,绝大多数同学生用的都是基本方法,即将每条边的长度相加,稍灵活的孩子想到的是长度相等的边求和是用乘法计算。
方法1:4+4+2+2+2+2+2+6=24cm
方法2:4×2=8cm 2×5=10cm 8+10+6=24cm
于是我引导孩子思考:如果能把这个多边形转化成我们学过的图形,这样计算周长不就简便了吗?
生1:我们可以把边移动一下。
师:怎么移,请你上来操作。
生跑上来,用手指了指,将图形变成下图所示。
这样这个多边形的周长就变成了求一个长方形的周长,再加上两条线段的长度。
师:这样的方法你们看懂了吗?求这个长方形的周长再加上两条线段的长度是否就是原来多边形的周长了呢?
生:是的。
师:为什么?
生:虽然位置变了,但长短没变。
师:要注意什么呢?
生:注意不要忘记加那两条里面的线段。
师:很好。
我们可以列式如下:6+4=10cm 10×2=20cm 20+2+2=24cm
平移的知识是三年级下册才会学到的,在这里学生已经能够应用这个知识解决关于多边形周长的问题,我就已经很满意了,没想到的是,就在我们准备结束这道题的讲解时,呙丁丁一直把手举得高高的。难道他还有什么不理解的地方吗?我在心里暗想,出于对学生的尊重我还是让他发表了自己的想法:“你还有什么问题吗?”
生:我受到XXX的启发,觉得还可以移。
“还可以移?怎么移?”听了他的话,我和在座的同学都很好奇。
“我还可以把它移成一个正方形。”
而且还能移成一个正方形?此时下面的同学和我一样立刻把目光又聚焦到了黑板上,仔细的搜索还有什么移动的路径能把它转化成正方形。
这时候徐天浩知道我们并没有立刻意会他的思路,就迫不及待地说:“我上来画。”
“好,画画看。”下面的同学其实也按耐不住心中的好奇,希望马上知道他究竟是怎么想的。
呙丁丁学走上台,一步一步的画着,坐在下面的同学全神贯注地盯着经过两次转化,这样就将原来的多边形变成了一个正方形。
看到呙丁丁果然将原来的“凹”字形转换成了正方形,在座的同学都情不自禁地为他的奇思妙想而赞叹不已。
这样求这个正方形的周长就可以求出“凹”字形的周长了。通过这个例子,说明这位同学对转化的数学思想有了进一步认识,他的思路也为其他孩子打开了思维的闸门,拓展了数学视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