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90232
post:490232

宋尚琴 教学反思2篇

  • 发布时间:2015-01-19 19:48
  • 作者:宋尚琴
  • 点击量:

清浅小诗层层学

——《寻隐者不遇》教学设计 

宋尚琴 (南京210018

  《寻隐者不遇》,一首非常通俗易懂的小诗,五年级的孩子们一念就懂,一听就会背,有什么可以教的呢?

  上课伊始,我就将理解诗意的问题抛给了学生,孩子们很快就明白诗句的意思了,也没有什么可以质疑的问题。五分钟之后,课似乎没有什么可说的了。我向孩子们说了好诗是耐读的,流传至今有它独特的味道,就看我们能不能闻到诗的味道。

一、诗歌变剧本

我设计了将诗改编成剧本的环节。首先我将诗抄在黑板上,孩子们相互讨论,很快剧本出来了,我根据他们所说在原有的诗上进行改写,很快就像变魔术一样,孩子们亲眼看着一首诗变成了一个小剧本:

诗人:(站在下问童子)你师父在家吗?

童子:()我采药去了。

诗人:到哪儿采药去了?

童子:他(此)山中采药。

诗人:好的,你给我指引一下,我去找他。

童子:山里雾很浓(),我不知具体在何

读着这样的剧本,孩子们的眼里写满了惊喜,也对学习这样简单的诗充满了兴趣。

二、走近诗人内心

我让孩子们根据诗假想自己就是诗人贾岛,体会诗人感情的变化,我和孩子共同读诗,很快我们体会到感情由“欣喜——失望——一线希望——彻底失望”的变化过程,我同时让孩子们想像诗中的情景,结合改编的小剧本,将诗中的情景通过表演再现。这掀起了课堂的高潮,孩子们兴趣盎然。在此基础上让孩子们诵读这首诗,此时孩子们已经靠近了诗人的内心,能够吟诵出诗的韵味了。

三、感悟古诗意境

我认为孩子们完全有能力更进一步学习,于是抛出一个问题:从做诗的角度来看看:你觉得贾岛寻隐者是遇到好呢,还是不遇到好?孩子们一开始还不是很适应这样的问题,于是我临时改编诗,一则《寻隐者巧遇》,即将离去,隐者归来;一则《拜访隐者》,到了山中,隐者在家,做客相谈甚欢。一有比较,孩子们似乎已隐约悟到中国诗的意境,肯定了原文的妙处。我又补充了几首访客不遇的诗加以对照学习,我知道孩子们能悟到就很不错了,我也不再去强求其他了。

四、了解隐者元素

诗歌学完了,但是我觉得孩子们对于“隐者”的印象可以更加清晰一些,于是我再设环节:交流你所知道的隐者有哪些?孩子们说到了诸葛亮、陶渊明等,本来就此概括一下就结束了,但此时我突然想起《三顾茅庐》中对卧龙冈的景色描写“冈前几片松林疏疏朗朗……”我问孩子联系本诗,你觉得和隐者相关的元素会有哪些呢?(我引用奥运会中国元素一说,孩子们心领神会)孩子一下子就想到了“松”的元素,接着从诗中找到“药”、“山”“云”等元素,还有孩子补充自己课外阅读所获“竹子”“菊花”等。

诗歌虽然学习完了,但是我知道孩子们本节课的收获不仅仅是一首诗,从一首诗领略到中国古典文学的些许味道,我已感到非常满足,也学孩子们还不能完全理解,但是这必定会在他们的心灵中埋下种子,等待着成长中的春风春雨去滋润它、生长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