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90180
post:490180

肖娴教学反思1

  • 发布时间:2015-01-27 09:21
  • 作者:肖娴
  • 点击量:

抓住主线,整合提问

                                     ——《厄运打不垮的信念》教后反思

五八班 肖娴

【课文简介】

《厄运打不垮的信念》这篇课文记叙了明末清初史学家谈迁在困境中前后两次撰写明史《国榷》,表现了谈迁在逆境中不屈不挠、持之以恒的坚强意志和毅力;教学目标是让学生在品味文字、想象画面的过程中,感受谈迁因为信念而不断奋进,因为信念在逆境中不屈不挠,最终战胜厄运的过程;领悟在人生旅途中,只要有信念,就会有希望。

 

【备课】

备课时,比较最终的定稿和最初的教案,差别很大:定稿语言简洁,主线明晰,要求明确。

★语言:

一开始,我用了大段看起来很“美”、很煽情的话语——我觉得可以渲染氛围。

(如:a一次就要走那么远,仅仅是为了一点点资料。谈迁要搜集那么多史料,不知道走了多少路,多不容易啊!

b历经20多年,七千多个日日夜夜,凝聚着谈迁心血的鸿篇巨制终于完成了,即将付印了! 此时的谈迁多么高兴啊, 可就在他还沉浸在巨大的喜悦中时,不幸降临了!

二次备课时,这些话全部被我大刀阔斧地删去了。原因如下:

课堂是学生学习的地方,并不是老师“表演”的地方。语文教学的最终目的,是学生在老师的引导下,通过朗读、思考、品味文字,理解文章,再用自己的方式表达出来,得到语文能力的提升。如a句,就是“包办代替”了学生的感受。

一节课,一共只有四十分钟,学生需要朗读、思考并表达。如果我的每句引导或过渡的话语都像b句这样长,一是啰嗦,对学生的学习起不了帮助的作用;二是挤占了学生的时间。

总的说来,我要牢记——为学生上课!虽然“学生是课堂的主体”这样的理论听了很多年,背得滚瓜烂熟,但是在实际备课上课时,不经意就会忽略掉这一点;还需要记住“管住自己的嘴”!老师的话在课堂上应该是一种“金玉良言”,除了需要大段抒情渲染帮助学生入情入境之外,其他的话语尽量简明扼要,点明学习的方向就可以,不能“包办代替”。

 

★主线:

我们学过,阅读教学要抓住文本的“领”——提领而顿,百毛皆顺。所谓的“领”,就是文章的主线。一篇文章,可以解读的角度实在太多了,这就需要老师理出一根“线”引领全文。有了“线”,才能明确教学目标,进行教学环节的设计。

一开始的导语,我设计了两种:

a本单元我们认识了许多著名的人物:有为了炸药奋斗终生的——诺贝尔,有为了解开天火之谜甘冒生命危险的——富兰克林,今天我们还要认识一位著名的人物,他就是谈迁,有着——厄运打不垮的信念。

b、同学们,今天我们一起学习一篇新的课文。(齐读课题)

   厄运是什么?信念又指什么?

表面上看只是导语不同,但实际上这两种导入的立足点是不一样的:

a种导语,立足点是谈迁这个 “人”,相应的文章主线就是——你认为谈迁是一个怎样的人,学生学完课文,应该能说出:谈迁是谁——明末清初浙江史学家;做了什么事——两次编写《国榷》;值得我们学习的精神——具有厄运打不垮的信念,为了自己的信念坚持不懈。

b种导语,立足点是谈迁的“信念”。学生学完课文,应该能说出:谈迁的信念是什么——立志编写一部翔实可信的明史;谈迁的信念对他的意义——支撑他从厄运中重新站起来;信念对我们的意义——如果一个人有着厄运打不垮的信念,那么不管做什么都会成功。

二次备课时,我最终确立了立足点在于信念,在于让学生体会信念对于人生的重要意义,所以最后舍弃了a种导语,围绕着“信念”展开了教学设计。

 

★要求:

老师的要求一定要明确,尤其是关于学生的操作要求。因为学生的注意力集中时间是有限的,倾听能力也有所不同,如果老师的要求不明确,学生会不知道应该做什么,后果就是浪费宝贵的上课学习时间。

在“概括主要内容”环节,我本来的要求是:

课文主要说了一件什么事情?

修改以后,变成:课文写了一件什么事?用简洁的语言,把时间、人物、事情说清楚。

两相对比,可以看出,第二个要求更为明确:首先强调了“简洁”——暗示学生不说细节;其次强调了概括的要素——时间、人物、事情。有了具体的要求,学生知道了如何操作,老师进行评价时便也有了标准。

 

【教后记】

★经过修改、整理的教案,思路很清晰,主要环节是:

1、梳理课文脉络:

a自读课文,圈画出难读的词语和句子;在小组内交流难读的词语和句子。

b检查难读的词语和句子。

c概括主要内容。

2、理解课文

a对谈迁来说,厄运是什么?(《国榷》书稿被偷)

为什么对谈迁来说,书稿被偷就是厄运?思考这个问题,圈画出感受深刻的句子。

b谈迁从厄运中站起来了。他是怎样重新站起来的?圈画出感受深刻的句子。

c小结信念对人生的重要意义。

★教后思考

实际教学以后,虽然教学的主线很明晰,但是由于我自己的操作,还出现了许多问题:1、环节的设置要考虑学情、考虑学生的起点。

初读课文环节,我的要求是:“请同学们打开书,自己读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把难读的词语圈出来,难读的句子多读几遍。”乍看没有什么问题,但这实际上是针对没有预习刚刚接触这篇课文的学生。而上课前一天,我布置了学生读读这篇课文。因此,这个环节便显得重复而低效了。

2、提问的目的是进一步促进学生阅读,而不是变成学生在文中找问题的答案,或者跳出文本谈感受。

文中有一段话,充分运用了数据来说明谈迁撰写《国榷》的不容易。学生找到了这段话之后,我问:你从这一段中感受到什么?学生只要初读了文章,心中或多或少会有想法。他只要把那点想法说出来,也就回答了我的问题。表面看起来完成了任务,实际上学生并没有再次走进课文,去深入阅读文字背后的东西。

如果将问题改为:这些数字告诉了你什么?指向性更加明确。学生在之前初读的基础上,还要沉下心来,再去品味文字,去体会数字背后的东西。

两个问题抓住的都是课文中的数据,但是问法不同,指向性也就不同了。前者跳出文本,学生得出浅薄的答案却没有深入阅读,后者却让学生沉入课文去思考,看到书本背后的东西。

3、专心倾听学生的发言,明确每个环节的教学目标。

我时常觉得困扰的是,不知道如何去评价学生的发言。这节课上,有好几次不知道怎么接学生的话,结果就是顺口说出了莫名其妙的问题,显得很生硬。

我想对学生回答的评价,目的是告诉学生他的回答中正确的地方,纠正错误的地方,也是对后面发言的学生的引导。评价的标准则是这个环节的教学目标。评价的角度不唯一:可以针对发言的内容;可以针对发言的思考角度;可以针对发言的声音、说话的流畅性……

最关键的就是倾听学生的发言,根据自己的教学目标,迅速作出判断并给予及时的评价。不过,最最重要的,是把理论化为行动。所有发现的问题要着手去改进,才能让我自己有所提高,才能让我们班有所进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