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90174
post:490174

《我和祖父的园子》教学反思

  • 发布时间:2012-06-25 14:45
  • 作者:陈涓
  • 点击量:

《我和祖父的园子》节选自萧红的回忆性长篇小说《呼兰河传》。课文描写了“我”童年时代跟随祖父在园子里劳动和玩耍的情景,表达了作者对童年生活的眷恋和对祖父的怀念。孩子气十足的腔调,春天泥土般清新的语言,诗意浪漫的景物描述,是本文表达方式上的突出特点。文章虽然浅显,但意境很美,寓意不凡。这一课的教学,我主要围绕以下环节展开:  

一、引导谈“趣”,营造自由情趣。
  因课后有让学生回忆自己的童年生活,谈谈童年趣事一题,因此课上我先从自己的童年趣事聊起,孩子们听后,也乐意畅谈自己的童年趣事,以此营造了一种“自由情趣”。
  二、紧扣“自由”,感知自由之园。
  整个教学流程为:引出“自由”——体验“自由”——感悟“自由”——表达“自由”。这一流程,紧扣“自由”,使整个课堂教学浑然一体。
  三、品词析句,领悟作者写法。
  关于文中趣事的学习,在教学中,我并非面面俱到。有些内容是重点讲,引导读;有些则稍稍谈及,一带而过。如:“祖父栽花,我就栽花;祖父拔草,我就拔草。”这一相同句式,写出了别有的风味情趣,有种“猴子学样”的趣味。我引导孩子们品读之后,又启发想象、引说:“我俨然是祖父的跟屁虫,祖父铲地,我就——铲地;祖父浇水,我就——浇水;祖父抽烟,我……”相同的句式,寥寥数语,却形象地写出了“我”在园子里是多么的快乐自由。再如:“我”抢水瓢浇水一事,我引导学生抓住动词“抢”,想象“我”自由率性的样子,引导孩子们情境表演、朗读,真切地感受“我”的快乐与自由。同时领会作者是抓住动作、语言等细节,写出了童年的“我”是那么快乐自由。而对于课文13小节借物抒情的写法,则迁移练笔。
  四、适度拓展,增加文本厚度。
  在教学中,我拓展了《呼兰河传》一书中的内容,如祖父的笑、全书的结尾等。适度拓展原著内容,可以增加文本的厚度,以便更准确地把握文本的旨意,也可以使学生对文本的解读更加深入。同时,还可引发学生课外阅读原著的欲望。

这堂课,也有一些不尽人意的地方。尤其是对于“溜平”中“溜”字的理解,孩子们绕来绕去,费了不少时间,最终似乎仍没有引导孩子们理解清楚“溜平”的意思。追根究底,还是自己心里没底,又怎么能引导孩子理解到位?看来,今后需要努力的依然有很多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