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90161
post:490161

反思:发挥合作学习的作用 (熊广玉)

  • 发布时间:2011-01-06 11:52
  • 作者:章梅
  • 点击量:2098

 

合作学习是新课程倡导的学习方式之一, 在合作学习中,学生应该是合作学习的主体。但教师应以组织者、倡导者、合作者的角色出现。注重对学生合作意识的培养、合作技能的指导,真正发挥合作学习的作用,促进学生主动、健康地发展。

小组合作学习是近几年才兴起并运用到教学中的,但许多老师对于小组合作学习产生的背景和怎样组织小组合作学习了解甚微,只是觉得别人的课堂上有了,自己没有就会显得落后。因此,在课堂上常常可以看到这样的现象:有些课堂尽管采用小组学习的形式,但所讨论的问题没有思考性、启发性和探索性。学生不加思考就能回答;有的所提问题虽有一定的深度,但学生刚刚转过身去,还未进入讨论状态,教师就宣布结束;有的分工不明确,要么组内优生一言堂;要么一哄而起;使得小组讨论成为一种课堂教学的“摆设”在一节课的教学过程中,并不是每个环节都要运用合作学习,也并不是一定要改变座位的排列方式。一般来说,下面几种情况使用小组合作学习效果会更好:当教师提出一个问题,学生举手如林时;当提供的材料有限,需要资源共享时;当问题有一定难度,需要群策群力时。就必须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因此要求教师要认真做好准备,要根据学生情况和教学内容有所选择,避免一些形式主义的做法,从而提高小组学习的效率。有些老师在平时的教学中从未进行小组合作这种形式。当有人来听课了,才想起要使用“合作学习”。对教者来说,难免会出现不该用的时候在用,而该用的时候又不用的情况。而对学生而言,由于没有长期的培养,也会出现“一言堂 ”“一哄而上”等现象,这就失去了小组合作学习的真正作用。从具体到抽象,从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这是人类认识发展的基本规律。小学数学学习作为一种特殊的认识过程更是离不开感知,感知对小学生获取数学知识具有特别重要的作用。学生要建构概念必须依赖于具体的感性材料,使学生在具体的图形或数字间寻找内在的规律。学生通过对感性材料的操作或观察获得感性认识,形成概念的表象。本课中,教师抓住比与除法、分数的关系把一组除法等式和一组分数等式改成二组比的等式,引导学生观察①5:4=15:12=30:24       ②2:3=4:6=8:12这两组等式,通过寻求等式的内在规律,使学生初步形成概念的表象。

总之:合作学习是新课程倡导的学习方式之一, 在合作学习中,学生应该是合作学习的主体。但教师应以组织者、倡导者、合作者的角色出现。注重对学生合作意识的培养、合作技能的指导,真正发挥合作学习的作用,促进学生主动、健康地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