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样到达目的地
- 发布时间:2015-06-29 14:37
-
作者:胡珉
- 点击量:
《怎样到达目的地》教学反思
胡珉
这学期我围绕着督导听课的主题,结合四年级教材,选择了《怎样到达目的地》作为教学内容。四年级品德与社会对我来说是第一次教,所以存在教材不熟悉的问题,把握不住重难点,对学生情况也不够了解。所以我在教学中努力做到认真备课,备学生。在这两个备中,我觉得备学生,则更为有价值。四年级的学生,已经不像一二年级那么小了,有些思想,但是呢,又不能真正提升到多么的高度。有些教学内容得要点到为止,不能深究。同时呢,他们还是孩子,好奇,坐不住,也是常有的事情。下课的时候会一直围着我要爱学习奖章,然后上课照样走神,做小动作。这就提醒我,品德课的趣味性是一定要有的,不能把它上的枯燥乏味。
《怎样到达目的地》是苏教版《品德与社会》四年级下学期第三个主题——“我与外界的联系”中的第一课,是根据《品德与社会》课程标准“我是中国人”中的有关要求编写的。相关的内容标准是:“了解交通发展的状况,感受交通在人们生活中的重要作用,关注交通发展带来的问题。”教材意图通过“交通连着你我他”“惊人的发展”“怎能忘记他们”“交通带来的问题”等几个板块的学习达到上述目标。
教学目标是:1、情感与态度⑴感受交通运输业的迅速发展,激发学生对祖国及家乡的热爱。⑵懂得尊重为交通发展付出辛劳的人们。2、行为与习惯
学会根据实际情况选择合适的交通工具顺利到达目的地。3、知识与技能 ⑴引导学生了解交通工具在人们的生产和生活中的重要作用。⑵了解从古到今我国交通运输设施和交通运输方式发生的巨大变化。⑶懂得为了交通的便利,许多人付出了艰辛的劳动;同时,关注生活,关注交通的发展给人们带来的不利的现实问题。4.过程与方法:从选择中知道几种常用的交通工具的特点。
感谢赵敏书记提供给我《怎样到达目的地》这一课成熟的教案和课件,可是由于我对教材不是很熟悉,第一次试上的时候感觉很生硬,后来我又试上了三次,才终于能够把教材内容完整的了解和透彻的掌握。通过四次试上,我有如下感受:教材内容如果比较落后,就可以删去不用。比如教材中的磁悬浮列车,2003年在上海运行,这个内容可以放在课后了解一下,课上用过时了。品德课对老师的要求很高,要紧跟时事,比如地铁3号线开通了,比如新能源汽车开始使用了,要求品德老师得关心时事,能说上些什么,不然学生就会没有兴趣了。得想办法找寻各种教学能用的资源填满课堂40分钟,最新的新闻报道,有趣的事件都可以在课堂上用一用,寓教于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