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90072
post:490072

挑起矛盾,放大疑问,寻找趣味点

  • 发布时间:2015-06-30 12:34
  • 作者:李霞
  • 点击量:

挑起矛盾,放大疑问,寻找趣味点

———《螳螂捕蝉》教学案例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是学生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的熏陶,获得思想的启迪,享受审美乐趣。在高年级,我认为语文课堂上要激起学生的主动积极的思维,首先要考虑学生的趣味点。

      《螳螂捕蝉》是一片古代寓言故事,文中叙写一位少年运用“螳螂捕蝉”的故事劝阻吴王伐楚的故事,警示人们不能只顾眼前的利益,不顾身后隐伏的祸患,富有哲理意义。本节课目标是通过学习,不仅让学生明白这个道理,还要体会少年劝得妙,让学生学会劝戒别人的艺术。

 

片断1:一石激起千层浪——体会劝法之妙。

师:大臣们与少年都劝吴王,而只有少年劝动了吴王,你认为少年怎样?

是不是大臣们就“无勇无谋”了呢?

(同学们议论纷纷)

生:他们直言冒死相谏,不惧生死,是有“勇”的。

生:大臣们预见到五国隐伏的祸患,也说明大臣们聪明。

师:大臣们有智慧,有勇气,也用同样的道理劝说吴王,可最终无往被少年说服了,你能解开其中的奥妙吗 ?读一读,找一找。

生:少年用说故事的方法来劝吴王的,吴王爱听。

生:少年是在吴王感兴趣的时候说的,吴王能听得进去。

生:少年陈吴王心情愉快时说的,吴王乐于接受。

生:少年用生活中的例子来做引导,吴王一下子就明白了。

师:这就是少年的高明之处。这就叫做“委婉”的劝说

 

片断2波澜再起,学会劝戒之道

师:俗话说,“三个臭皮匠,赛过诸葛亮”,更何况是满朝文武,他们没有想到委婉的劝法吗?

(学生有疑惑,有议论)

生:应该想到。

师:那么,大臣们为什么没有用委婉的劝法呢?

生:用委婉的方法劝阻吴王,得找机会接近吴王,大臣们没有机会。

生:机会还是有的,少年不是找了一个机会吗?

生:而且那个场合,还有当时的气氛不合适。

生:我觉得,这件事的后果很严重,不容大臣们多想,就是没有想到用委婉的方法也是情有可原的。

生:大臣们爱国心切,急着向吴王劝戒。

生:劝戒吴王就是他们的职责,他们就应该直接劝。

师:少年值得称赞,大臣们做的也是合情合理。至于到底用什么方法,还得考虑时间、场合、以及事情的轻重缓急和当事人的性格特点。如果我们身边的同学做错了事,你会怎么劝戒呢?

生:直接劝,但不激怒他。

师:为什么?

生:这样能一下子指出问题所在,能让人尽快改正错误。

生:委婉的劝比较容易让人接受。

生:我觉得我可以看这个人的脾气和性格特点,如果她乐于听,我就直接劝戒,如果它比较顽固(生笑),我就委婉地劝。

生:少年使用寓言故事劝的,我觉得还可以用神话故事、历史故事来劝。

生:也可以用电视上看到的故事来劝戒。

师:也可以用自己的亲身经历来劝戒别人。同学们都学会了劝戒的艺术。劝戒时,得注意场合、语气、时机、人物的特点,还要针对不同的情况运用不同的方法。

练笔:李小乐同学上学经常迟到,你该怎样劝戒他?

练笔反馈结果:内容丰富,方法不一,符合情理,引用故事恰当。

 

教学反思

新课标强调: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的熏陶,获得思想的启迪。我在《螳螂捕蝉》这篇课文的教学中,在对文本进行深入探讨之前,掷出一个矛盾,就此激起学生探求思考的积兴趣。例如片断1:大臣们是否有勇有谋,由此引发了学生的极大兴趣,进而通过探讨得知大臣也是智勇兼备,则更衬少年方法之妙。在趣味渐浓的基础上,追问少年成功的奥秘,学生此时已不用教师再激,探索欲望更强,因而学生的主体地位也随之得以充分的发挥,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从而打开“话匣子”。

在片断2中放大疑问——为什么大臣没用委婉的劝法?让学生再次找到了趣味点,在探讨的过程中,学生明白了少年和大臣各自的劝法都有各自的优点,肯定一方的同时并不代表否定另一方。学生不仅走进文本,同时也走进生活。

在这节课的教学中,我也有一个思考:挑起矛盾、放大疑问无疑是很好的激起了学生的求知欲望,但是挑什么样的矛盾,矛盾挑起的时机,放大什么样的疑问必须经过细心琢磨。这一点正是我今后着力要研究探讨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