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90062
post:490062

宋尚琴 教学反思

  • 发布时间:2012-12-30 22:18
  • 作者:宋尚琴
  • 点击量:

从语文知识到语言智慧

     《壁虎》是生本教材第16课的一篇课文,文章是一篇观察记录,小作者主要观察了壁虎的外形和壁虎两次捉虫的经过并做了详细的记录。教学中我们围绕壁虎是什么样的和壁虎怎样捉虫两个部分进行了教学。

一、发现问题:变遗憾为精彩

师:这篇课文向我们介绍了壁虎哪些方面的信息?

生:介绍了壁虎的样子和壁虎捉虫的经过。

师:能具体说说是哪个自然段吗?

生:第2自然段介绍了壁虎的样子,第34自然段介绍了壁虎捉虫的过程。

师:(边听边板书)那么第一自然段就是总起了。

生(孙旭辉):平时我们列作文提纲或者给课文分段,总是会有个结尾,这篇课文为什么没有结尾呢?

师:(一时愣住)你说得还真是个问题,大家的看法呢?

1:作者没有写完呢。

2:可能作者是想留个悬念给我们吧,就像小说一样。

3:我不同意,课文连个省略号都没有,怎么是悬念呢?

师:我们前面的确学过只出现文章一部分的课文,比如《论语》节选,说是节选也是有可能的。不过,既然可我呢没有结尾,大家都觉得既疑惑又遗憾,我们就好好学习课文,学完之后,我们帮作者续写一个结尾不是更好吗?

    学生能够发现文章的问题,非常了不起,在面对这样突如其来的问题时,我选择和孩子们共同面对,效果还是比较好的.及时将文章的遗憾化为结课时的精彩也是不错的选择。

二、否定之否定:感受真实的魅力

师:第2自然段向我们介绍的壁虎是什么样子的呢?

生:2人小组上台介绍壁虎的样子,老师板书 腹部 眼睛 尾巴 背部

师:我们平时介绍小动物老师是怎么要求的?

生:要按照一定的顺序进行,从头到尾或者从尾到头。

师:课文是这样的吗?

生:不是,课文写得有点乱,先介绍了脚,再介绍其他的,而且没有介绍嘴巴。

师:如果由你介绍,你会怎样介绍?

生:我会先依次介绍头、眼睛、脚、尾巴和背部。

师:你们可以按照这样的顺序,看着图把壁虎介绍一下吗?

学生同桌间相互介绍并反馈。大致:壁虎的头尖尖的,眼睛小小的,尾巴又细又长,背部有很多细小的鳞片,颜色有深有浅,形成天然的花纹。

师:课文为什么不按顺序介绍呢?你的看法是什么?

生:课文没有介绍嘴巴是因为嘴巴确实看不见。

师:这就是观察遵从于真实,如果小作者能看到嘴巴,那就不真实了。因为壁虎的嘴巴是贴着墙而作者是仰着头看的。

生:可能作者最先看到的是壁虎的脚,所以就按照先看到的写了。

师:我换个方式说大家或许更接受你的观点:如果是我们看壁虎,最感兴趣的是什么?也许就是壁虎为什么不从墙上掉下来?那这个特殊本领靠的是什么呢?就是它的脚。所以小作者最关注的是脚,这也是壁虎最奇特的地方,就先写了。接着再写头、眼、尾和背,还是有顺序的。这是作者的智慧之举呢!

师:再读读这一段,你发现作者的介绍和你们的介绍差别在哪里?

学生陆续发现:作者的介绍用到了数据五个脚趾用到了比较像爬山虎的脚,用到了想象我想它的眼睛一定很敏锐”……

     经历了否定之否定,我没有一开始就让孩子单纯地感受文章的独特之处,而是让孩子经历了自己介绍壁虎的过程,有比较才知道高下,同样的描写动物的外形,作者遵从的是真实的观察,而不是资料的堆砌,这也是告诉孩子们真实的往往最经得住推敲。

三、变与不变:发现语言的智慧

学习壁虎捉虫两段:

师:写壁虎的样子只写了一段,为什么写虫子要写两段呢?是不是重复了?

有的点头,有的若有所思。

生(唐畅):一段时写捉送上门来的虫子,一段写捉大虫子,不一样。

师:那壁虎是怎样捉虫的呢?请你们自己默读,并圈画出关键词。

生圈画出关键词并模仿动作。

生:从壁虎捉虫的过程中你感受到了什么?

生:壁虎的速度很快。

2:不对,不是一直快,先是不动的,像一块粘在墙上的水泥,后来才变快的。

3:我有意见,壁虎捉小虫的时候,是先装不动,再快速吃的,但是捉大虫的时候是先快速爬到大虫附近,再停下来,慢慢移动去吃的。

师:可以用两个词语来分别形容一下壁虎两次捉虫:一次是守株待兔,一次是主动出击。不过第三自然段写的是壁虎捉虫,似乎有一句话很多余如果这时候你刚好眨一下眼,会觉得壁虎根本没动,可是它嘴边的那只飞虫却没有了。你们认为呢?

生(谈奕泽):这句话不多余,写的虽然是我们的感受但是却想告诉我们壁虎捉虫有多快。

师:有多快?

生:眨一下眼。

师:对了,这就是眨眼之间,变化了角度,通过写自己的切身感受来展现壁虎速度之快,这也是一种表达方法。学完了课文,现在你们对壁虎有什么新的认识?

生:壁虎很聪明。

生:壁虎很奇特,能黏在墙上不掉下来。

生:壁虎很漂亮。(全班叹息:这也算漂亮啊?)

师:我们可以说壁虎虽然外表不是那么漂亮,但是有奇特的本领和智慧的头脑呀!现在你们可以给课文续个结尾了吧!(生续尾)

     文贵有变,壁虎知道变换速度,作者知道变换角度,学生能够感受到变的魅力,就能感受到语言的智慧,当然也感受到动物的生存智慧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