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90005
post:490005

孙小娟 教学反思

  • 发布时间:2012-06-25 12:58
  • 作者:孙晓娟
  • 点击量:

《村居》设计:

1、指名背诵。

2 以读助解

师:在读或背的过程中,你明白了什么?

生:我知道了有一天几个同学放学后放纸鸢。

师:什么是纸鸢?

生:就是风筝。

师:那一天是哪一天?

生:二月的一天。

师:对。二月的一天就是现在的天气,也就是春天的一天,诗中也有一个词点出来了,

是哪个词?

  生:二月天。

  生:春烟。

3    质疑

师:你还有哪些地方不懂?

生:草长莺飞。

师:要是把它们分形成“草长”和“莺飞”就好懂了。试试!

生:草长是说小草生长了。

生:莺飞是指黄莺飞起来了。

师:你还有不懂的地方吗?

生:第二句“拂堤杨柳醉春烟”。

师:“堤”是什么?赶快查字典看看,不难的。

生:(查字典后)堤坝、岸。

师:岸上有什么?读一读就知道了。

生:岸上有杨柳。

师:对,就是杨树和柳树。春天的风是温柔的,轻轻的。你看这棵杨树(身体语言提示)。

师:老杨树新长的枝叶摆动了,春风呀春风,你真好你轻轻地吹,让我运动,让我跳舞。

……

 

4、拓展

在我们身边的春天,不仅仅是作者写的那样,你还可以看到什么?

 

 

课后反思:

回顾课堂,我自己总结了三方面的特点:

一是打破了传统的逐字逐句呆板教学的框框,整体输入整体输出,并应用变序教学法,从后两句入手,大大减轻了学生的学习难度,从而使学生对诗文的理解水到渠成。

二是有效地结合了生本学生爱说的特点,营造了良好的学习氛围,充分发展了学生语言表达能力。

三是点燃了学生想像思维的创造性火花,做到了读写结合。

同时也引发了一个疑惑:如果按传统的诗句填空或默写,效果则不如死记硬背强抄的效益高。但往往是我们的评价方式却是如上所列方式的,这样课堂的有效性就不如前者了。怎么办?

我坚信,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综合素养是绝对不会错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