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历头脑风暴,在争鸣中明晰概念
课堂讨论回放:
师取字卡贴在黑板上,问学生:“看到老师刚才的动作你想到了哪个字?”
生:是“贴”。
师:像这样表示动作的词就叫动词。看看本课生字中还有哪些是动词呢?
生又找了一些动词,并用动作表示出来。有一学生提出“猴”也应该是动词,立刻许多孩子附和,也有许多反对,课堂上立刻活跃起来,我感到思维的火花在碰撞。
生1:猴是动词,因为猴子不停地在动,会跳,会爬树……
生2:那猴子要是被关在监狱里了呢?
生1:还是能动啊?
生2:那要是它的手脚都被钉在墙上呢?
生1:但他的眼皮还是能动啊。
生2:那它要是睡着了呢?
生1:那它还会翻身,还会说梦话。
生2:那它总有不动的时候吧?
生1:……
讨论到这暂告一个段落,我暗想:如果再继续下去生1可能会说它的心脏还在跳动啊?是不是死了的猴子就不是动词了?矛盾凸现出来,到了老师指引的时候了:
师:小朋友们想一想,猴子在动,动词究竟是猴子本身,还是猴子作出的一个个动作呢?经过提示,学生一下子就明白了,动词是跳,爬,翻,滚等,而不是“猴”本身。经历了这一过程后,我深深感受到:
1、 孩子之间的争鸣,是你老师永远预设不到的。生生之间的互动是课堂学习中不可或缺的组织形式。
2、 教师的指引也是必不可少的,应起到总结,提升,推进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