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想的风筝》教学反思
一、长文短教,实现统一
高年级的课文长,语言文字的训练点也越来越多,而课时却没有增加,因此将“长文教短”,是唯一的选择。本设计紧紧围绕刘老师“谈腿疾、写板书、放飞筝”的三件往事,重点抓住相关段落中的细节描写的语句,引领孩子们在反复阅读中去感受刘老师的人格魅力,逐步感悟“理想的风筝”的深刻含义。不仅突出了重点,突破了难点,而且巧妙地实现了人文性和工具性的统一。
二、明晰“双线”,事半功倍
根据文路来设计教学,可以使文路、教路、学路和谐统一。课前,我对教材作了反复研读,预设感悟文本环节时没有贪多求全,而是作了适当取舍,力求突出课文的重点,“圆木棍”和“放风筝”是我从课文中提炼出来的核心“双线”。课上我紧紧抓住写到“圆木棍”和“放风筝”的重点句,引导学生感悟理解,让学生在语言精华处潜心品读,体悟其中况味。
三、以本为本 ,读写结合
教材中的课文大多是名家名篇,它们有丰富的人文精神和独特的情感魅力,其表达方式和内容安排上都有独到之处,遣词造句上也都是值得让学生模仿、借鉴的好文章。因此我确定本课的一个教学目标是揣摩文章的表达效果,学习课文夹叙夹议,借景烘托的写作方法。对这篇课文进行教学设计时,首先引导学生体会、学习刘老师对人生积极乐观的态度和顽强执着的精神,其次是教给学生运用多方面典型事例来表现人物精神境界的表达方法。如此,阅读与习作教学则可以合二为一、和谐统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