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89906
post:489906

张泉 英语 教学反思二

  • 发布时间:2011-12-29 19:55
  • 作者:张泉
  • 点击量:

在欣赏中学习,在学习中自省

——年会随想及同课异构的反思

复习是我们日常英语教学的一种基本手段,也是帮助学生建构知识体系的必要步骤,所以待学生的知识积累到一定阶段后,我们都会采用复习课的形式对语言知识和语法内容进行归纳和总结,提升学生的语言技能,促进能力的发展。然而,英语复习课却一直是老师头疼、学生头晕的事情,因为复习课会容纳很多的语言知识点及重难点,而且有些知识点的联系性也不是很强,种种因素造成了复习课教学上的高难度。通常情况下,我们老师都会把英语复习课当作语法课或是练习课来上,集中所有精力讲重点,讲难点,讲语法,把教材提供的内容当作练习来检验学生先前学习和本节课复习成果,可能我们对于知识梳理的讲解占据了大部分时间,而学生反馈、校对的过程是一笔带过,就更别说技能的提升和能力的培养了。尽管我们说得唾沫横飞,效果却甚微,因为在这样的课堂氛围中,学生的注意力与主观能动性都是出于低效的,教学效果也自然大打折扣。我想,这也正是张海燕老师在点评中提到的两种截然相反的复习方法的PK:以“教”为中心的讲解、总结归纳及练习方式VS以学为中心的在游戏、活动方式,而这两种方法的复习效果也就不言而喻了。

本届年会上呈现的三节精彩的复习课,给了我们耳目一新的感觉,也为我们今后复习课的教学指明了实践和研究的方向。

一、         整合材料,明确目标

执教的三位老师都在认真钻研教材内容的基础上,有机地整合了教学内容,制定了自己的教学目标,特别是在课前将其呈现在PPT上,让学生和听课教师都比较清楚自己“学习”的目标所在。比如徐莹老师在教学过程中,“舍”掉了C部分的第2题练习,因为这个部分实在和本节课复习的“现在进行时”内容联系甚少,如果贪多求全,我想徐莹老师定要花费更多的脑细胞想着如何复习相应的内容,而且还很可能出现整体性被削弱的效果。与其这样,不如从有目的的“舍”中求得有效果的“得”。

在同课异构的过程中,我将本课时的教学目标定为:1、通过复习,学生能熟练掌握所学的动作类词组;2、学生通过语境感知,能运用What is …/are… doing? Is/Are … ~ing? 等问句了解“别人正在做什么”,并能运用He’s/She’s/They’re ~ing in the …的句型正确表达“某人在哪里做什么”,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阅读能力;3、在小组内分享思考成果,树立合作意识。

在小组交流的时候,我发现自己忽略了对学生听力能力的培养,也就决定了我在进行教学设计时缺失了一个重要的部分——听力训练,导致复习课上缺少了“听”和“写”,而是过多注重口头表达的语言输出形式。这一点上闫宁老师的做法很值得我去学习。A部分材料练习结束以后,闫老师以My sweet family的示范,指导学生练习表达“人物各自正在干什么”, 拓展了现在进行时的运用情境。接着在C部分内容处理结束以后,闫老师又适时选用了一段富有年代感的视频材料,对学生的听力进行训练,重在让学生结合画面描述出人物各自的活动。由此可见,闫老师对材料的处理整体感很强,且活动设计有坡度、有层次。

二、         巧用材料,激发学趣

赵蔚老师在对BC部分材料的处理上充分展现了教学的“扎实”对于学生能力培养的重要性。我在处理五年级的复习材料A部分的几幅图时,也秉着一图多用、整合设计的原则。首先呈现出一个男孩、一个女孩及两个孩子的头像,引导学生注意不同人称对于现在进行时的表达的影响,提示学生可以发挥想象猜测人物分别在做什么,考虑到学生猜出Is he/she …? Are they …? 答案过于开放,对于下一步的教学帮助不太大,所以我提示学生可以结合学过的内容,先问问人物现在何处以缩小猜测范围,提高准确性。这样既可以培养学生的发散性思维,也可以避免问答话轮的过于单调。接着出示答案以后,引入A部分的练习,并通过阅读、观察总结现在进行时的使用特点。

个人的智慧是有限的,自认为对于材料的使用突破了看图填空、校对答案的模式,但是沈老师的点评让我茅塞顿开:为何不继续挖掘材料的功用呢?选择其中的四五幅图片,将人物的活动整理为一段短文的主体部分,借鉴赵蔚老师处理C部分材料的方法进行篇章结构的指导,为学生的说和写做好铺垫工作,进而更好地进行语言输出,这样才是一个完整的教学过程。

三、         拓展材料,提升能力

徐莹老师在课上也并没用拘泥于教材上所提供的素材,而是增加了time for imaginationtime for listeningshow time的环节。在帮助和引导学生复习、整理相关语法内容的基础上,对学生进行了必要的听力输入和表达输出的训练。而让我印象最为深刻的是QQ聊天的环节,徐老师联系生活实际,用师生都很熟悉的方式,拓宽了运用“现在进行时”的渠道。

赵蔚老师顺着C板块的教学——为短文加上开头、结尾和题目,顺利引出拓展材料——(Billy’s) A wonderful week with Grandpa,让学生自行猜测和划出他们可能做过的四件事,通过观看卡通进行验证、得到答案,并再看卡通,写出他们还做过哪些事情,以获得对于a wonderful week的整体感知;继而,赵老师在指导学生了解语篇材料的同时,引导学生根据已有经验朗读新词、了解词义;接下去是展示学生学习成果、提升能力的环节,赵老师让学生在小组内根据关键信息、图片的提示下,复述Billy’s wonderful week,不仅适当降低了学习的难度,也培养了学生的合作意识。

其实,教学的材料不仅仅来源于我们的教材,也不一定需要老师不费功夫地得来或千辛万苦的搜寻,因为张海燕老师在点评中,为我们提供了拓展材料的另一条途径——将教与学的过程中出现的不足之处作为复习课的材料之一,这一点我很有感触。其实我们做老师的,通常会用集体纠错的方式帮助学生理清概念,还原正确答案,即使呈现原始错误的方式不尽相同,但是效果是显而易见的。只是我自己没有揣摩和拿捏好运用这一方法的时机和方式,但是在听了闫宁老师的说课以后,我有了模糊的感观:在合适的教学环节中,以合适的理由呈现出学生学习过程中的缺漏及共性错误,加以矫正并强化正确的使用方法,对学生正确地进行口头和书面表达提供帮助,我想这也是对学生综合运用语言能力的培养。

以上是我结合对三节精彩而成功的复习课的“追议”以及小组内同课异构的反思和自改的随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