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操作中学会思考
在三年级上册的“观察物体”教学中,摆一摆、看一看是这节课最主要的学习方式,动手操作是这节课的重要学习手段。那如何借助动手操作,促进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帮助学生进行数学思考和解决数学问题呢?
一、动手必须和动脑相结合
“没有数学思维,就没有真正的数学学习”。离开了数学思维的动手操作不是数学活动,动手操作活动应与数学思维紧密结合。如果学生的动手操作变成了简单的执行教师的任务,只需手的运动而无需脑的兴奋,那么其功效将大大降低。
例如“观察物体”的教学中,孩子们能从简单的操作中领悟到观察物体的方法,即从正面、侧面、上面三个方位观察物体,认识物体,把握物体的整体特征,并逐步形成一定的观察技能。通过猜一猜、看一看、说一说、画一画等一系列的探究活动,逐步引领学生在动手操作的过程中将思考一些更有深度、更有挑战性的问题,并在此基础上享受成功的喜悦。
只有让学生有充足的思考空间,才能让学生的具体的操作经验上升为数学思维,在头脑中逐步实现对操作活动本质的认识和理解,从而激发学生操作的主动性,发展学生的思维。
二、学生自发的操作活动才是有效的
学生是学习的主人,要在操作活动中实现自主的发展,做深层的探究者,就必须真正参与到课堂教学的操作活动中来。只有学生认为操作活动不是在教师的命令下展开,也不是教师强加给他们的任务,而是一种自身需求引发下的自觉行为,这样的操作才是有意义的。
例如在教学“观察物体”时,学生已经有一定的知识经验,因此,可以整节课放手给学生操作,让他们根据要求运用小正方体先摆一摆,然后进行观察,最后画出从正面、侧面、上面看到的视图。先由实物到平面图形,目的是让学生经历从具体到抽象的过程;后由平面图形推测观察的实物,进行逆向思维训练,目的是为了突破教学难点,进一步发展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是对更高层次理性思维的训练。
这样学生在应用中操作,在操作中应用,在动手中思维,并通过语言将操作过程内化为思维,使思维得到了发展。经过这样的操作、观察、思考的过程,学生的空间观念也得到了培养,品尝到了操作学具带来的成功。当他们再遇到此类问题时,就会自觉地利用手中的小正方体进行相应地操作,从而帮助自己来解决有关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