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高体育课准备活动的有效性策略的一点思考
1、积极引导,激发学生的内在学习动机。
做好一件事,首先要解决思想认识的根本问题。学生不认真对待体育课的准备活动,主要有两大认识误区。第一,准备活动消耗体力,后续的技术动作学习比赛或测验等活动会体力不足;第二,准备活动无关紧要,自己的经验感觉无所谓,没有发生不良的后果。针对这两种错误认识,教师要耐心地、积极地加以引导,加强相关的理论教育。当然,理论知识的学习不能仅限于一、两次的体育理论课的说教。教学实践经验证明,在平时的教学中,结合各种体育项目技术技能的学习,见缝插针地讲授体育准备活动的科学原理和对身心发展的作用,更容易让学生所接受和理解。当然,有意识地让学生在各种类型的体育课中亲身实践和体会,是否认真做准备活动,对后续技术动作的学习或教学比赛,自我身心感觉等方面的影响,则更具说服力。教学中,可以利用一些项目如:50米快速跑、立定跳远等小测验,在确保学生人身安全的前提下,组织学生进行有充分的准备活动和不充分或没有准备活动的情况下,进行前后成绩的数据对比,并组织学生交流讨论自己的身心感受。此外,利用强大的网络资源,引导学生搜索有关体育准备活动的科学理论知识,利用雨天等一些体育室内课的时机与学生进行交流学习。在学校和班级的一些运动节、墙报、班队会等活动载体中适时地进行宣传、教育。使学生从思想上真正认识并理解体育课准备活动的重要性和科学性,认识到体育课准备活动对身心的保护和发展的作用。至此,使学生从根本上认真对待体育课的准备活动,主动学练,激发学生的内在学习动机。
2、精心设计组织,贴合小学生的年龄特征。
在实际教学中,我们看到很多准备活动的内容和形式的确具有活动身心的作用,但并不是所有的好的准备活动的内容和形式都适合小学生。我们实施的是体育课堂教学而非体育运动训练,而体育教学的对象是小学生不是运动员。小学生体育课准备活动的“成人化”、“公式化”等现象必须摒弃。而小学生还存在一定的特殊性,共六个年级分为低、中、高三个年段。处于不同学段的学生,身心差异也很大。小学体育教师都有这样的深刻体会:低年段的一、二年级学生和高年段的五、六年级学生已经存在较大的差异,包括身高、体型、学习能力、个性特征等等。因此,针对不同年龄学段的学生,我们在进行准备活动部分的教学时,应该精心设计和组织,内容贴合学生的年龄特征。比如针对低年级学生认知水平比较低,注意力不持久,学习能力不强,爱好游戏,喜好竞争性活动等特点,尽量安排一些内容简单、形式活泼的趣味性准备活动。如游戏类:高人矮人、快快集合、反口令动作等用来集中学生注意力和帮助学生建立好的常规习惯;分组的各种图形跑、换领头人领跑、慢跑中听信号各种动作模仿、抢占阵地等活动用来初步热身;一些简单的拍手操、动物模仿操、广播体操、短绳操等用来活动学生的身体各部位肌肉和关节。总之要简单易行、富有趣味,同时在一学期乃至一学年的体育课中练习层次上要不断递进和变化。集体练习和各种不同的分组练习,原地和行进间练习等等,力求一些活动内容和形式能常做常新。而针对高年级学生的准备活动的教学要区别于其他年段。高年级学生尤其六年级学生身心发育处于青春期初期,对流行时尚的运动项目比较期待,同时已具备一定的自控能力和自学自练能力。对于他们的体育课准备活动的教学,需要带给他们更多的新鲜运动,如:搏击操、健身操、各种器械操等等。当然,这里要特别注意,不能盲目地选择某一种运动项目。每一种练习内容都要经过慎重地选择和教材化改造,经过反复的实验,观察学生的情绪反应和实际的练习效果,再确定是否实施大范围的常规教学。
3、准备活动教学要关注学生的心理准备
从心理角度讲,高效的准备活动可以提高学生的体育学习兴趣, 集中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体育学习的动机,给学生创造良好的体育学习的氛围,调节学生的心理状态, 从而达到积极参与的目的。教师在进行准备活动教学时要关注学生的心理,心理兴奋度过高或过低都不利于后续主教材的学习。过于兴奋和紧张,会让学生对主教材的学习不能沉着冷静地对待或产生畏惧;而兴奋度过低,又会导致学生对主教材的学习兴趣不足。因此,针对不同类型的主教材应选择适宜的准备活动内容和形式,使学生保持一个适宜的心理状态。此外,在心理方面我们要更多地关注学生学习动机的激发问题。在准备活动环节创设各种有利的外部环境,如进行各种趣味游戏、挑战性项目、音乐伴奏的练习、教师优美的示范和精准的讲解等等,以激发学生的外部学习动机。同时巧妙地安排一些与主教材相关的准备性练习或模仿性练习,当学生有了一定的学习兴趣、学习热情,产生相应的内部学习动机之后,我们的主教材教学就有了一个良好的开始。
4、准备活动教学要有的放矢,密切联系主教材。
体育课的准备活动应做到在全面活动身心的前提下,联系后续即将学习的体育运动技能,有针对性地开展教学。在平时的教学中,我们要注重一般性准备活动和专门性准备活动的有机结合。二者在对活动身心方面具有不同的作用。实际教学中,一般先进行一般性准备活动,再进行专门性准备活动。尤其专门性准备活动是在一般性练习的基础上,采用动作性质相似和结构与基本部分教材相类似的练习,其作用主要是为了加强各器官与神经中枢间的协调机能,使与各种专项体育运动有关的肌肉群、关节和韧带都得到充分的活动。其中,多是一些模仿、辅助或诱导性练习。如:低年级立定跳远的教学前进行模仿各种动物跳练习,前滚翻教学前进行垫上团身蹲跳练习,武术基本步法教学前进行双脚猜拳游戏等等。除此之外,为了追求体育课的高效率,教师应充分利用好体育课的准备活动这一必须的教学环节。准备活动内容的设计要服务于主教材,为学生对主教材的学习做好认知、动作技术和心理的准备。在一些需要使用体育器材的体育课中,还可以在准备活动的环节设计相关的游戏练习,达到合理分发器材的目的。总之,体育课的准备活动的教学要做到有的放矢,密切联系主教材的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