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声教学法在音乐课中的运用
怎样培养学生良好的唱歌习惯,唱出悦耳动听的歌声,这是我在日常的教学实践中有意注意和思考的问题,采用微声教学法,效果不错。微声教学法,即轻声唱法,顾名思义,简单地说也就是在控制自己音量的情况下,用轻声演唱。
运用微声唱法,训练学生的听觉能力(达到练耳的目的)。
学生如果喊着唱歌,则会出现下列情景:歌词听不清楚了,乐谱标记的表情记号没有了。该吸气的不吸气,该停顿的不停顿,学生自己也听不见自己的声音,甚至跑了调也照唱不误。歌唱完了,话也讲不出来了(已喊破喉咙)。音乐是听觉的艺术,如果采用微声教学法,在歌唱的过程中,要求学生要听到自己的声音,从音色、感情、音准方面达到歌谱要求,耳朵还要听得见教师的带唱、范唱,钢琴伴奏声,同时还要听得见周围同学的声音。例如:教学中,让学生用轮唱的形式演唱《芦笛》这首歌曲时,在教学指导过程中,我要求学生除了能听到自己的声音外还要听到其它声部的声音。聆听别人的声音才能更好地唱准确、更深地理解这些知识。微声演唱就能解决这些问题。特别是在合唱的训练中更要注意倾听周围各声部之间的声音,将个人的声音融入到整体声部中去而不能突出自己。逐渐地就锻炼了学生的听觉能力,达到了练耳的目的。这样一来,也提高了学生们对音乐的辨别能力和鉴赏能力。
运用微声唱法, 提高学生对音乐的审美意识。
音乐归根到底是培养人们对审美能力、审美情趣的培养。在基础音乐的教育中,对于音乐教育来说,最重要的工作应是在音乐教学过程中不断地培养学生的美感。只有把培养学生对音乐的感受、理解和想象与音乐情感联系起来,以情感人,以美育人才能真正体现音乐审美的意义。记得有一位小提琴大师讲过,强调用唱歌的感觉拉琴,在他的教学过程中常常要求学生轻轻地把乐谱唱出来,找到如歌的感觉。这里说的也是微声唱法。因为喊唱乐谱已没有了美感。试想,大家都大声地喊叫,以求唱会一首歌,而不顾歌曲(乐曲)的情与美,哪还有什么审美的感受?而对于学生来说,音乐教育的魅力并不在于音乐知识、技能的学习,而是表现在启迪、唤醒、感染、净化、陶冶和激励等教育效应上。通过微声教学,用轻声的方法慢慢体会音乐内涵,才能明白情在那里,美在何处。还是以小学音乐课为例:在三年级学唱《共同拥有一个家》这首歌时,要求学生用微声和喊叫两种唱法来作比较演唱,最后得出结论:微声唱法更具有美感。可见,只有当学生对所感知的美有深刻的情感体验时,才会产生对美的热爱,产生审美的意识,从而在掌握音乐知识的同时,得以健康发展,不断追求美好人生。
运用微声唱法,培养师生间、同学间的相互合作意识
在音乐课中教师同样需要微声唱法来示范演唱谱例,特别是在一些重点、难点的段落更需要教师的带唱、跟唱,师生都用微声唱法,学生才能听得见老师的声音,才能及时地纠正自己的错误,教师才好及时发现学生的纰漏。同样地,学生在练唱过程中,比如说:带副旋律的歌曲,合唱曲或其它一些歌曲,歌唱时同学间只有控制了自己的音量,控制好各自的情绪才能更好地与其他人的声音融为一体,才能更好地处理好力度、速度等等之间的关系。在学唱《八只小鹅》中,副歌部分带有副旋律,我采取了微声唱法与同学们一起练唱,就很好地解决了两个声部之间互相串调,甚至跑调的现象。避免了课堂上学生放而难收、收又难放的情况,避免了杂乱无章乱哄哄的课堂情景。使课堂教学更加有序,师生之间、同学之间更加融洽。渐渐地就加强了相互间的合作意识,提高了演唱水平,也培养了同学间的团队精神。
运用微声唱法,保证了学生的用嗓卫生
学生大声喊唱固然听起来是很响亮,外面人也觉得气氛很好,但是一堂课下来歌唱完了,嗓子也嘶哑了。久而久之,特别是对于变声期的少年儿童来说,嗓子也就坏了,出现说话漏气、声音嘶哑、鸭公喉等现象,严重者甚至留下了永久的遗憾。而采用微声唱法就能有效地避免这种情况,保护了学生的用喉卫生。况且,好的、响亮的课堂气氛也不一定靠大声喊唱来获得,课堂教学还有很多很多不同的教学手段和教学方法。
总之,教师在音乐课堂上采用正确科学的教学方法,让学生获得的绝非仅仅是学会一首新歌,掌握一些音乐知识,而是在掌握技能、懂得知识的同时,生理、心理得以健康发展,乃至热爱生活,热爱自然,对孩子未来的成长也有着不可忽视的作用。所以,音乐教学中唱歌课的微声教学法更有着它的不可估量的作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