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年级《分分合合》一课的目标是让学生在分分合合中感受点、线、面的变化,通过几何形的分解组合了解事物的可变化性。掌握分解、重组的基本方法,创作具象或抽象的视觉作品。通过不断的尝试,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在上完一节班课后,我发现原以为简单的一节课孩子们的作业却错误百出,即使方法正确,作业也以临摹老师的为主,缺少创造性。通过反思修改比较后,我作出了一些修改调整。最后的教学设计如下:
一、导入新课
1、同学们想不想看魔术啊?
2、老师这儿有一些形状、大小不同的图形。看,在老师手中发生了什么变化?(变成一只鸟)
3、还有更神奇的呢?(变成了一个圆)
再变一个(鱼)(再次变成了一个圆)
4、哪位同学说说你的看法?
生回答后师总结:由圆切割分解再重新组合变成了不同的图形。
5、你们觉得好玩吗?只要勤于动脑,一个简单的图形就能产生无穷的变化。(点题:今天我们就用一种几何形,将它巧妙分解,再组合成有趣的图形——分分合合)
二、教学新课
1、玩一玩:
以其实同学们都玩过这样的游戏。
学生:拼图、七巧板。
老师请学生把准备好的七巧板在黑板上摆出不同的图形来,
老师也来摆一摆。
2、自组学习:
通过学习范例,简单了解尝试分分合合的方法。
看,老师这有两幅分分合合的图形,你能照样子做一张吗?
请做的快的到投影上展示。
3、欣赏范例:
在看老师这还有几幅图,你发现它们是怎么变化的吗?
学生找出每一块变化前在几何图形中的位置。
欣赏范例,区分具象与抽象的概念。
能看出具体像某一事物的图称之为具象,不能看出具体像某一事物的图称之为抽象,但不管是具象还是抽象,只要巧于构思、精于设计,都是好作品。
4、教师示范
老师觉得太好玩了,也想来做一做了。(边示范边讲解)
选择几何形(三角形、方形、椭圆形、菱形、梯形、扇形、半圆形、多边形等。)
分解(不要剪太多块,可直线分割、曲线分割、折线分割)
组合(一块也不能少)
拼贴(不能重叠)
5、请学生说一说分分合合的要点。
6、范作赏析
出示更多的分分合合的作品,学生欣赏学习。
7、学生练习。
教师出示分分合合的要点提醒学生。
8、展示与评价。
将已完成的作业展示在黑板上;介绍自己的作品;选出你喜欢的作品;教师谈谈看法。
9、拓展内容:
了解“马蒂斯剪纸”,并试一试。
马蒂斯剪纸:从基本形的某一点剪入,再从该点剪出。
尝试用“撕”的方法来进行分分合合,感受不同的艺术风格。
我的变化主要在以下几个地方:
1、原来的备课中,导入部分我只是将一个三角形分解组合变成了人,将一个圆形分解组合变成了鱼。请学生观察后说说自己的发现。结果孩子们说了很多都无法联系到分分合合。只是说发现变化了。后来的设计则重在将圆变成鸟和鱼,再请学生关注圆变回去的过程,孩子们能直观的感受分解变化的同时也能感受到组合还能变回圆。
2、在让学生自己尝试学习的时原来是让他们自己随意的练习,结果孩子们无从下手,自主学习流于形式,没有了实效性。后来我范画出示了四个分分合合简单图形并出示了分解示意图,孩子们基本上都能完成其中的一幅。
3、欣赏范画原来是让孩子看一看,说说自己喜欢的一幅,修改后重点放在让孩子把分分合合的图案找到在原来几何形中的位置,让他们把它变回原来的形状。这样再次巩固了我们的教学重点。在出示的示范作品中有简单的抽象的分割,也有具象的分割。让学生的思维能够打开。
4、教师示范这个环节在原来的基础上添加了让孩子说要点,再次强调了分分合合的重难点。
通过修改,学生的作业首先对了,没有人再把剪下来的丢掉了,也没有人把不是分解下来的图形往上贴了,拼贴时也没再发现重叠的现象。孩子们的作品中还发现了一些非常有趣的作品,孩子们的创造性得以体现。其实教学设计大的环节并没有变动,只是细微的变化。这些细微的变化却体现了备课中的备学生的一面。只有从孩子的视角出发考虑,课堂才真正能有实效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