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莫高窟》教学反思
《莫高窟》这篇文章结构清晰,叙述具体,表达有序,生动的介绍了敦煌莫高窟的彩塑,壁画和曾藏有数万件珍贵文物的藏经洞,把莫高窟这一举世闻名的艺术宝库展示在我们面前,赞扬了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的无穷智慧和伟大的创造力。
课文共五个自然段,以总—分—总的结构清晰的将文章分为三大块。第一段(第1自然段)概括莫高窟的地理位置。第二段(2—4自然段)分述了惟妙惟肖的彩塑、宏伟瑰丽的壁画和藏有大量珍贵文物的藏经洞。第三段(第5自然段)总结全文,升华主旨,赞扬了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
备课中,考虑到学生对莫高窟知识了解甚少,有必要在第一课时补充对莫高窟知识的介绍,如何将知识融于教学设计之中?设计时,我以“课文介绍莫高窟师从哪几个方面入手的”为抓手,设计了三组词语,以词为引,引词入文,引导学生抓住文章的三个段落,通过“读词—读文--理解文章内容”完成预设,在三步设计之中,讲莫高窟的知识融入之中,同时补充余秋雨在《文化苦旅》中对莫高窟的评价以及藏经洞的历史介绍,希望能够借助这些课外知识帮助学生理解莫高窟的历史和价值。
“读中品,品中学”是我教学中最重要的教学方法,目的是让学生通过本课的学习了解、感知敦煌莫高窟这颗璀璨的明珠。如:学习第二自然段时:作者是怎样描写这些彩塑的?自由读第2自然段,看看读懂了什么。利用图片,引导学生浏览各种神态的彩塑,想像彩塑不同的样子,理解“慈眉善目”、“威风凛凛”、“强壮勇猛”、“个性鲜明”、“神态各异”等词。课文是如何描述卧佛的呢?抓住神态安详等词语,通过相关图片来感受卧佛的惟妙惟肖。对于学生自己能读懂的,我就制作引导,让学生自读自悟,学会主动学习。在学生理解困难的地方,通过欣赏图片,引导学生图文对照,帮助学生直观形象地感受到语言文字的魅力。面对这一尊尊想象力之丰富,色彩之绚丽,气魄之宏伟的彩塑,游人在观光时会想些什么,又会说些什么?怎样读才能让人也好像看到这些彩塑的样子?这样,结合评价,指导朗读。在学习第三段时,首先让同学们找出描写飞天的句子,接着欣赏各种姿态的飞天图,朗读体会作者优美细腻的描写笔触。学习“先概括写,后具体写”的写法。找找文中还有这样的句子吗?(出示句子“壁画上的飞天,有的臂挎花篮,采摘鲜花;有的……”,引导学生改为“壁画上的飞天,有臂挎花篮,采摘鲜花的;有……”的句式。)在堂课上学生能通过朗读体会到敦煌彩塑与壁画的精妙绝伦和宏伟壮丽。
通过这节课我知道了,上课不仅要备教材、备学生、还要充分的备资料,备资料的完整性与真实性。一节好课,好的不是预设,而是课堂的生成,作为教师,心中目标要明确,教学方法要灵活,这是我今后努力的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