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姥姥的剪纸》“剪纸”是贯穿全文的线索,也是情感的载体。通过这剪纸的高超技艺,姥姥那纯朴、善良、热情的形象,以及与“我”之间浓浓的亲情,似在我们眼前清晰、丰满起来。整篇课文语言优美,情感饱满,字里行间流露出真挚的情味来。读着语言文字,有一股北方特有的民风民情迎面扑来。
教学中,应引导学生朗读课文,走进语言文字,走进姥姥的剪纸艺术世界,走进姥姥与作者的内心情感世界,建立起姥姥的人物形象,并通过用心品读语言文字,在鉴赏中体会作者是如何表现人物特点的,对文中具有浓浓的北方风情的词句表达效果,有所感悟,并对习作语言表达有全新认识。由此,品读、揣摩语言文字,感悟作者是如何生动传神地表现人物特点的,鉴赏作者充满情味的语言表达是教学重点。我从以下几点把握教学:
一、先体会姥姥剪纸技艺高超
教学时,我引导学生抓住“剪纸”这个题眼,自由阅读全文,找找文中哪些语句具体介绍了姥姥剪纸作品。
1 一副“喜鹊登枝”便完成了。梅枝与喜鹊形象生动,大小疏密无可挑剔。
2 一只顽皮的小兔子骑在一头温顺的老牛背上。
3 一头老牛和一只兔子在草地上啃食青草。
4 一头老牛定定地站着,出神地望着一只欢蹦着远去的小兔子,联结它们的是一片开阔的草地。
接着,以“熟能生巧,总剪,手都有准头了!”为中心句,思辩姥姥为什么能“熟能生巧”,怎么练的,结果怎样,进一步感受姥姥的心灵手巧。学生通过朗读以及重点词句的理解,再加上《卖油翁》、《庖丁解牛》等故事等补充,更增加了学生对“熟能生巧,总剪,手都有准头了。”学生对姥姥高超的剪纸非常佩服。
一把普普通通的剪刀,一张普普通通的彩纸,一个普普通通的老人。说她普通,她实在又不普通。一手高超的剪纸技艺,让所有人都赞不绝口。姥姥手里的剪纸会说话,会传情,永远牵动着“我”的心,让祖孙有了太多的回忆与快乐。说她不普通,她实在又太普通,每天烧饭、择菜、淘米、喂猪。与所有的姥姥一样,朴实平凡,日夜劳作,与外孙相濡以沫,有着化不开的亲情。
二 、先体味姥姥和我之间浓浓的祖孙情
《姥姥的剪纸》为我们描述了一位剪纸技艺高超的姥姥。赞扬了姥姥的勤劳能干、热爱生活,由“我”怀念姥姥的剪纸带来的种种美好回忆,表达了作者对姥姥的思念之情。
然而,整篇课文要表达的不光是姥姥的剪纸技艺高超,更是祖孙之间那份浓浓的亲情。“剪纸”一词既是贯穿全文的线索,也是情感变化和流露的载体。抓住这条主线,披文入情,就能走进姥姥与作者的情感世界。教学时教师不仅仅是让学生欣赏姥姥栩栩如生的剪纸艺术,更是要让学生体会到亲人的关爱,永远心存一份感激,并把这份情传递给身边所有的人。
教学时,我引导学生抓住“剪纸”这个题眼,自由阅读全文,找找文中哪些语句具体介绍了姥姥剪纸作品,体味姥姥和我浓浓的祖孙情。
在课堂教学中,我通过让学生默读找出体现姥姥剪纸技艺高超的词句,让学生逐步感受语言的份量,感受到刻画人物围绕主题循序渐进描写的好处。作者在表达上既有正面描写,又有侧面描写;既有夸张、比喻修辞手法应用,又有反面衬托;既有引用、想象,又有事例列举。层层铺垫,层层递进,有声有色地把“我”对姥姥的美好情感直接表达了出来,从而让姥姥的立体形象沁入学生心灵,让学生感悟到姥姥对“我”浓浓的爱。
语文教学本着拿出时间,拿出情感,拿出耐心,同学生慢慢品味,引导学生发现、感受汉字之美,在学生纯净的心田留下汉字的故事,使学生能喜欢上汉字,喜欢上语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