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在教学过程中搭设创新的支点──巧引。当我们在课堂教学中点燃创新的火花──兴趣时,当学生有了强烈的创新意识并具备足够的信念储存时,就该运用这些相关信息。可以借助于想象与联想、发散与收敛、直觉与灵感等基本思维方式,加以重新组合从而搭好创新的支撑点,使创新活动由可能变为现实。
(1)鼓励质疑,萌发创新。质疑是一种求知欲,包含着智慧的火花,也是一种探索的精神,孕育着创造。“发明千千万,起点在一问。”“学贵有疑,有疑才求变通,有变通才有创造。”学生能够质疑,是主动的一种表现,更是学习创新不可缺少的品质。因此,我们在课题研究过程中积极鼓励学生质疑问题、大胆猜想,在同中求异,在异中求同,使学生疑中生奇、奇中生趣,不被表象迷惑,不被一般束缚,从而萌发创新的愿望。
例如,我们在教学“前滚翻”时,就有学生提出疑问:“能不能向侧翻滚。”经过尝试,他的想法是可行的。当一个人向远处翻滚时,最佳的方法是侧面的肩膀先着地,这就比较完全。这样,把学生引入与所提问题有关的情境中,激发学生的求知欲,为创新做好准备。
(2)大胆尝试,激发创新。让学生在尝试中发现、探索问题。“有尝试,才有发现,有发现,才有创新。”“任何发明创造都是从尝试开始的。”因此,课题研究过程中,我们特地为学生安排一定的时间和空间,给学生以尝试、创新的自由度,激发学生的创新精神。
例如,进行游戏活动──通过“小隧道”。我们放手让学生小组合作。先动手尝试把十副手提小垫子搭成“小遂道”,每个人通过时不能使小遂道倒塌,然后让每个小组进行汇报表演。这不仅突出了以学生为主体,更挖掘了学生的创新潜能,同时也培养了学生的创新精神。特别是在跳高项目上,对于用什么跳法才能跳得高,有50%左右的学生进行过尝试,有“俯卧室”“跨越式”,有的学生甚至尝试“背越式”,有的还创造出新的跳法。
(3)主动探究,引发创新。创新,意味着不走老路。鲁迅先生说过:地上本没有路,走的人多了也就成了路。波利亚也认为:学习任何知识的最佳途径都应让他自己去发现。苏格拉底特别注重思想应该在学生头脑中产生出来,而教师仅仅只是一个助产婆的作用。作为教师应让学生以“小科学家”的身份,沿着“再发现”的道路去探索和发现事物变化的起因和内部联系,把好“探索是教学的生命线”关,敢于实践、勇于实践,从而发展学生的创新能力。
例如,教学“后滚翻”时,笔者先让学生复习前滚翻,然后要求学生根据前滚翻的动作要领尝试后滚翻。学生争先恐后,有的在原地打转,有的偏离“航道”,但也有的虽然没按照动作要领却也滚动自如,然后让学生相互交流心得体会,说说成功和不成功的原因,教师适时、适当地加以指导,再让学生去实践,结果绝大多数学生能高质量地完成,这就是尝试、实践、主动探究的结果。
2.体会创新的趣点──开拓。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儿童的心底深处,有一种被承认、被肯定的心理需求,他们希望自己是一个研究者、探索者,这种需求一旦被满足,便会产生巨大的推动力。当学生体会到因为创新而带来的成功和乐趣后,将促使学生追求无休止的成功,“推动继续学习”,达到“不求人人成才,但求人人成功。”由于体育实践机会的增多,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逐步具备了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能从多角度进行创新思维,提出独特的见解。因此,学生更爱上体育课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