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听”出课堂一片天
南京师范大学附属小学 魏俊晨
倾听是对话的前提和基础。对于教师而言,倾听能力是体现其专业能力的重要指标之一。教师对学生的倾听对实现教师与学生的互动、交流具有重要的意义。通过“倾听”,教师能明白学生的真实想法,了解学生的发展态势,进而与学生建立和谐的关系,促进教学的发展,“听”出课堂一片天,最终促进学生成长。
一、观察:无效倾听的现实
传统的数学课堂,教师作为知识的传递者,在课堂教学中总希望听到学生表达的观点与书本上的结论一致,教师关注的只是自我的存在和教材的存在,这就导致教育过程中“学生生命的缺席”,学生的声音被拒绝和遗忘。
1.装饰性倾听
这是一种装点门面的倾听,表现为教师在对话交流中确实倾听了学生发言,但却没有把学生独立思考的结论当作对话的话题。很多时候,教师一边想着自己的教学预设,一边担心学生的发言影响课堂教学的流程。甚至,一些教师全然不顾学生的内心感受而打断学生的发言。教师只倾听那些自己看来有用的声音,能够有利于自己顺利进行课堂教学的声音。这样,教师的倾听就成了一种点缀,一种装饰。
2.择优性倾听
这种倾听有很强的选择性,当学生的回答存在两种情况时:一种表达清晰准确,另一种表达含混模糊,有的教师可能会选择第一种表达进行重点倾听,对于第二种表达,有的可能假意倾听,有的可能随意打断,有的可能换人发言。这样的倾听,其实没有太大的教学意义,因为表达清晰准确,说明学生已经掌握,无需再教;而表达含混模糊,说明学生没有掌握,需要教师进一步地引导。这种倾听,不仅放弃了最有价值的反馈信息,还严重挫伤了学生表达的积极性。
二、反思:缺失倾听的原因
1.浅层原因:教师自身素质缺失
传统的数学教学是教师讲、学生听,教师讲什么,学生就必须听什么,教师是主角。新课改以来,我们已经逐渐认识到了: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教师是学习的组织者、合作者、引导者。教师与学生在教育教学活动中的地位与以往相比,发生了深刻的转变。现在的数学课堂是以生为本,多数情况下,学生说,教师听。教师在听的过程中,从学生的“说”中发现问题,及时做出处理。遗憾的是一些教师未能及时转变自身角色,或囿于自身素质的缺失,或囿于“师道尊严”的观念,常常对学生发号施令,导致师生关系疏离。教师关闭了自己的耳朵,师生间没有了言语层面的交流,更没有精神世界的沟通与接纳。
2.深层原因:教师权威的泛化
不少老师仍习惯于“站着”倾听和引导学生,恰恰就是这种传统的师道尊严堵塞了我们的双耳。他们往往将课堂的控制权牢牢地掌握在自己的手中,学生成为教师任意操纵和控制的产品。一些教师不主动研究学生的心理需求,不倾听学生的意见,害怕放弃自己权威的地位,总是把自己的观点强加给学生,经常用严厉的方法平息学生的疑问。久而久之,学生也就失去了表达的兴趣和勇气,慢慢地习惯了教师的“权威”,而不愿意向同学和老师表达自己的观点。
总而言之,一些教师仍然没有把课堂让给学生,没有真正树立以生为本的意识,没能实现课堂教学的真正转型。
三、激活:“听”出课堂一片天
强调教师倾听的课堂教学中,教学的结果不是学生对知识和教师的服从,而是学生的精神成长以及知识的再生。作为教师,我们要学会倾听,倾听学生的心声;要学会尊重,尊重学生的独特体验;要学会发现,发现学生的长处。每个学生都有自己闪闪发光的智慧火花,我们不能用“冷言冷语”浇灭它,更不能用教师的权威扼杀它,而是要用“欣赏”的眼光看待它,使智慧火花成为光芒四射的焰火。
1.漠视走向尊重
真诚的倾听是从教师对学生的尊重开始的,只有这样,教师才能走进学生的心灵世界,感受学生丰富的精神世界。教师真诚地倾听,平等对待每一位学生,尊重每一位学生的学习权力,学会聆听、理解每一位学生的想法,学会接纳、赞赏每一位学生的观点。教师的倾听,可以使学生觉得自己受到重视与肯定,会让学生心灵得到满足,它的意义要远远超过仅仅给学生一个表达的机会。从更深层次上看,它带给学生的是人格尊严,点燃的是思维的火花,铸就的是价值与信念的追求。他们会与教师建立起更深一层的信赖和乐于交往的关系,同时也使自己更充满自信,真正感受到作为一个独立生命而受人尊重、爱护的喜悦之情。教师在倾听中,也接纳、呼应着学生的存在,用自己的热情激起学生学习的动力,激活学生的学习热情。
2.急躁走向耐心
教育就是一种等待、一种激发、一种唤醒。课上,教师应充分相信学生,放手让学生发言,在时间与空间上最大限度地给予学生表达观点的机会。无论是说对了还是说错了,教师都应专注地倾听,不能有半点急躁,更不能打断他们的话。这种基于耐心倾听的沟通,是唤起学生主体意识,积极投入学习的重要条件,是课堂教学得以和谐推进的载体和动力。教师可以用“不要急,慢慢说”、“你再试试看”等话语激活学生继续探究战胜挫折的欲望,并培养学生锲而不舍的精神,用倾听的心态投入到学生的探究中去,在学生经历学习过程后再有的放矢的总结指导。因此我们要摒弃偏见,学会等待,耐心倾听,细心呵护每个孩子老师和伙伴们主动交流的思维品质,让我们的课堂真正成为孩子们快乐的学习乐园。
3.失望走向期待
在数学课堂学习中,孩子的智慧和创造力是无限的,就看教师能否给孩子一个展示的空间,能否在倾听中给予赞赏和鼓励,能否以学习的姿态和学生平等交流。一般来说,倾听的期待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数学问题的设计给予学生足够的思维空间。第二,课堂的提问给予每个学生积极的言语期待、情绪感染和心理暗示。第三,对话中给每个学生充分、平等的表达机会。当教师相信学生的力量并将这种期待渗透于数学课堂教学的每一个环节时,教师将会倾听到学生生命的律动、生命的多姿。
4.形式走向内容
教师不仅仅停留在倾听,还要在倾听的过程中快速判断学生数学学习中存在的问题,走进他们的思维世界,灵活地调整教学、组织教学,并及时采取有效的教学策略给学生的数学学习加以促进。这样才能与学生产生心灵的共鸣,并达成课堂教学的目标。
①适时点拨。教师要注意倾听学生解题中的困惑,甚至是错误的想法,引导学生暴露思维过程,从中找到学生出错的根源,并在思维的障碍处引领学生进行有效的思考。教师倾听的目的除了理解之外,还要协助学生表达想法。教师可以通过追问引导学生进一步表达,将学生的思维活动继续下去,不断向学生思维中的“宝藏”靠拢。
②善抓要点。教师倾听的过程中,要将注意力集中于学生说话的要点上,尽可能避免主观臆断和猜测;在学生没有说完之前不要立即下判断,更不能带有偏见。教师倾听不仅仅是听答案,做判断,而且要将自己的判断“悬置”起来,探寻学生语言背后的含义,了解学生建构意义的方式。教师要善于找出学生发言中的重点,及时提问,以引导学生的发言回到学习重点上来。教师要善于倾听学生思维过程中的要点,以便重组信息,形成推进教学的“过程性资源”。
③巧妙反馈。教师倾听的过程中尽量将自己的语言减到最少,因为说话和聆听是不能同时进行的。可以用眼神、手势动作对学生进行反馈,尽可能地控制自己的情绪,抑制要争论的念头。有效的倾听者能够使说者和倾听者的角色流畅转换,这是因为他的专注和包容。教师在倾听学生倾诉的过程中,及时、准确地反馈会激发学生的表达欲望,进一步产生表达的心理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