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89453
post:489453

陈玉林 《滴水穿石的启示》教学反思

  • 发布时间:2013-01-06 12:33
  • 作者:陈玉林
  • 点击量:

转变教学形式,追寻说理文教学的本色

——《滴水穿石的启示》教学反思

南师大附小    陈玉林

以前进行过《滴水穿石的启示》的教学,是一般的传统的上法,现在经过小班的思想的熏陶,觉得非常有必要进行教学方式的改变。就在小组的合作、汇报上下了功夫,同时在教学的板块上显得更加完整和跨度大。

一、预习的变革。

在预习的板块上,采取学生的自学,然后组内组长带着讨论,定下标准后就进行合理的预习。学生预习的过程中,显得自觉性特别高,效果也好。

我们会预习:
1、自学生字词。(字音、字形、词义)
2、朗读课文,正确。
3、比较这篇课文在写作上与前面三篇课文的异同。

二、对文章的段落层次整体把握的变革。

以前是传统的分段,归纳段意,学生觉得训练简单机械。我把这一部分的内容变为是对课文布局谋篇的看法的发现,此时学生的激情被点燃,他们特别喜欢发现,说出了这篇文章与以前文章的不同之处,而且大家争着说,你方唱罢我登场。

我们对课文“布局谋篇”的看法
1.请1号同学组织组员轮说。
2.小组帮助4号同学准备在全班的发言。
优秀标准:
*   每位同学都发言。
**  4号同学是否得到真诚的帮助。

我们对课文“布局谋篇”的看法
1.请1号同学组织组员轮说。
2.小组帮助4号同学准备在全班的发言。
优秀标准:
* 每位同学都发言。
 ** 4号同学是否得到真诚的帮助。

三、对文字感受品味的变革。

以前是抓住一个词,就讲一个词语,显得特别的低效,现在把权利下发给学生。学生因为在组内有合作的要求,和合作的过程,所以一人说一个事例,其他人补充,就显得热火朝天。

我们体会“遣词造句”

1、抓住重点词语研读,想想画面。

2、一人选择一个事例,主讲自己的感受,同学补充。

3、把心灵中的感动通过朗读分享给同学。

四、体验语文味的变革。

语文学科的本位是对语言的玩味与感悟以及对语言背后价值取向的感知和人文精神的悦纳。这堂课的设计就着力追求并体现这样的本位。为使学生真切领悟文本深邃的“理趣”,引导学生读文悟义,驱动想像,引发联想,拓展延伸,积淀语言。在整个环节的教学中相机点引,则使学的认知水平向更深层拓展,你看,导读文本,重点部分,浓墨重彩,重锤重敲,层层推进,训练思维。关键词句,反复咀嚼,精雕细磨。有的地方,以读代讲,以读代答,精读、略读、浏览交错运用,相得益彰,突出意旨,悟法明理。基于此,这堂课的教学真正走进了学生的精神世界,在学生心灵与人生中留下有意义的痕迹,学到了“生活所必须的有用的语文”。

五、教学开头、教学结尾整合性的变革。

新课标指出:“语文教学应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为学生创设良好的自主学习情境”。因此,课文学习的开始,以简要生动的语言创设学生喜爱的情境,点明阅读目标,继而通过富有启发性的引读,让学生走进文本,直接与文字接触。这就使书上静态的语言活现起来,成为学生自己的东西并积淀下来,受到熏染,体现了语文工具性和人文性的和谐统一。

首尾呼应,回归整体,再现波澜。这里没有让学生仅仅停留在对语言内容的理解、感悟上,而是让学生在此基础上更进一步,把读中的理解、体悟化为学生认识上的提升,从而指导学生生活中的行为。让孩子的心灵得到了洗礼,情感获得了熏陶。

六、教学资料的呈现的变革。

拓展延伸中的文字和图片的介绍没有喧宾夺主,是从另外的角度,运用衬托的方法,突出人物之所以有这样杰出的成就,是因为他们具有目标专一、持之以恒的精神。因为是运用学生自己查找的资料,所以学生的汇报积极性高,汇报的过程也是对文本再次丰富的过程,对文本主题升华的过程。

对文本中比喻句的写法及其承载的人文精神的理解来自对文本的研读和融会贯通,积极营造愉悦、宽松的氛围,指导学生抓住重点词句反复品读,“让词语深入儿童的精神生活”。掌握比喻的写法,让学生在组内进行充分的交流,全班汇报,从而让比喻的恰当在学生心中留下深刻的印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