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89390
post:489390

失败的习作,成功的经验——《习作5》教学反思

  • 发布时间:2015-01-16 18:03
  • 作者:郭晓露
  • 点击量:

失败的习作,和成功的经验

——《习作5》教学反思

郭晓露

本次习作的要求是让学生在课前搜集资料的基础上设计一份动物名片。第一次进行《习作5》的指导时,我认为学生对资料的语言转化是个难点。因此,在例举范文时,着重展示语言转换的过程,并进行练习。但是,一节课下来,收效甚微,学生的语言磕磕巴巴,始终不能表达通顺。第一次习作失败。

之后,我又进行了梳理和思考,终于意识到:这样的习作指导之所以效果不好,那是因为这种指导指向的是“训练”,而不是能力。对学生而言,既缺乏目的指向,又缺乏兴趣动力。重新定位本次习作,我认为资料的搜集至关重要,既是培养阅读理解,又是为习作做准备。因此课前我花了比较多的时间指导学生如何从网络、书籍等途径学会搜集资料。对于搜集的内容也做了较具体的要求,以搜集动物的外形、习性、本领等特征为主。

第一次,我给学生搜集好资料《蚂蚁》,并且进行了梳理和分类,用了一节课的时间反复读资料,小组交流收货。在此基础上,确定自己要介绍的是“什么样的蚂蚁”,在对资料进行选择性使用。让我惊讶的是,语言的转换完全没有问题。学生“消化”资料后进行的表达,完全是自我的,带有个性的,今本上没有照抄的现象。

第二次,我仍然给学生找好资料,但是没有整理,学生阅读的时间就更长了,在之后的交流中,也没有问题,习作完成的不错。

最后一次,我让学生自己找资料来,进行交流。学生的资料有的找得多,有的找的少,因此作文也参差不齐。

从此次的习作中,我发现:教师对习作教学的把握至关重要,关注习作的“技术”,是不能对学生进行有效的表达能力训练的。

这是为什么呢?翻阅《课标》,我感到自己找到了答案:

“写作是运用语言文字进行表达和交流的重要方式,是认识世界、认识自我、进行创造性表述的过程。写作能力是语文素养的综合体现。

写作教学应贴近学生实际,让学生易于动笔,乐于表达,应引导学生关注现实,热爱生活,表达真情实感。”

为学生的自主写作提供有利条件和广阔空间,减少对学生写作的束缚,鼓励自由表达和有创意的表达。

再梳理这次失败的习作教学,我认为有两点经验是可以在今后使用的:

1、“输入”比“输出”重要。现在的孩子,少有表达能力非常困难的,因为家长是很注重这一点的。但是,缺少内容,就会使他们无法顺畅的表达。积累素材,并且加以理解,成为孩子语言内容的一部,他们就会自动自发的用富有情趣的表达呈现出来。在这个过程中,“习作”不是最重要的,理解能力的培养、逻辑思维,搜集信息的能力……哪一点,都比某一篇习作重要。这是苏教版习作教学鲜明的倾向。

2、相信孩子,从“不教”开始。第一次失败最重要的原因,就是我以高高在上的姿态,“教”他们表达。这种“无源之水无本之木”,无异于飞来之石,简直莫名其妙,怎么能成为孩子思维结构、语言结构的一部分呢?表达是表达者需要的一种内心语言的交换媒介,没有“内化的语言”,也就不可能有“表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