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89353
post:489353

诸蕾教学反思一

  • 发布时间:2011-12-29 17:18
  • 作者:诸蕾
  • 点击量:

爱的课堂的力度之我见

    有一种情感叫做“爱”,有一种地方叫“课堂”,有一种融合体叫“爱的课堂”。它不仅仅是“爱”和“课堂”形式上的融合体,它是师和生的交相呼应,情和境的有机结合。它更是师生共同体的生命和谐发展、生命成长的推动力,因此,“爱的课堂”是有力度的。

在附小“爱的课堂”的理念的熏陶下,我细心体味爱的课堂的力度何来,我以为来自于共享、共学和共进。

共享

    爱的课堂能让师生都能体验到爱、感受到爱、分享到爱、表达着爱、表现着爱,从而让“爱”不仅仅是一种理念和口号,更重要的是一种实际行为。师生在课堂交往中彼此走进对方的内心世界。对学生而言,来自教师持久的爱、真诚的爱,会让学生爱上课、爱上你的课,并孜孜以求、心驰神往、乐此不疲。对教师而言,课堂不是寂寞的孤独之旅,上课不单纯是劳作,而是与人交往。因此,师生之间共享知识、经验、智慧,共享生活意义和生命价值。在共享的过程中,师生之间实现了差异性与丰富性、独特性与完整性的有机统一,丰富、扩展和提升了各自的知识领域和精神世界。师生在其中共享彼此情感交流带来的愉悦。说到此时,脑中立即浮现出顾洁老师个人空间里的一篇日志:实在是想好好写写这个学生,这个我最心爱的学生。三年级刚接手这个班的时候,一眼就看到了他,因为他长着大大的脑袋,圆圆的脸蛋,白白的皮肤,那双眼睛特别神气!这个小男生一下子就让我记住了。随后的一周里,我发现他的英语学得不错,除了上课坐姿有点不端正外,其他都还行。虽然有老师跟我交流过说他比较好动,课上坐不住,但是在英语课上,他的表现很出色!我经常利用下课的时间和他交流,那个时候我喜欢搂着他和他交流。到了四年级,他表现得更好了,每天课上都是高举的小手,听到的都是高质量的发言,看到他的那个听课眼神,那股专注让我实在欣喜。尤其是他能一直保持对英语学习的那骨子热情,丝毫不受外界的影响。五年级的他发言更加精彩,有时候他的发言给我带来不少灵感,甚至推动我一定要上好每节课。看到这篇日志,让我不由地想到了那位在她的课堂中传递爱的顾老师,她用最质朴的音色阐述出他对教学的那份执着,她用最激昂的情绪展现出她教学的别样英姿,她用最饱满的精神表达出她对教学的那份用热情……一个好动的孩子都能不由自主地被她的课堂魔力所吸引、转化,这课堂的魔力一定就是爱。它让师生双方一起享受、一起陶醉于这份爱的力量。

共学

    古今中外的先哲都体察到了师生共学的重要性:“默而识之,学而不厌,诲人不倦,何有于我哉?”描绘了教师的教与教师自己的学的不可分割性。布鲁纳说:“教,是最好不过的学习方式。”陶行知指出:“不但为着学生而且为着你自己,你也得跟你的学生学。你只须承认小孩有教你的能力,你不久就会发现小孩能教你的事情多着咧。只须你甘心情愿跟你的学生做学生,他们便能把你的‘思想的青春’留住,他们能为你保险,使你永远不落伍。”附小“爱的课堂”的点点滴滴无一不是这些名家名言的最好例证。先看看英语课“课前三分钟”给我们带来的共学。课前三分钟是教师给学生创造的展现自己英语课外学习成果的舞台,在这个舞台上,活跃着“魔法小老师”“小小演讲家”“英语小歌星”“英语影评人”“小小幽默大师”,这样一批小先生无一不让教师啧啧称赞,甘心俯身变成他们的学生。在这样爱的课堂中,教师与学生在教学过程中结成“学习共同体”,形成“学习型组织”,教师与学生都是教学组织中的平等成员,只是在不同的学习阶段有角色的差异。在有些阶段角色的转变之快、之灵活,让我们无法分清师生之间的区别,唯一看见的就是师生交融的共学。再来看看一位老师课堂中的一个小片段:教师课件中出示一副图,让学生看图说图上有什么。教师预设的课件中提供的答案是:There's a bike near the building.这时,一生发言道:There's a bike in the street.有人质疑:这是街道吗?教师继续启发......另一生给出了更加精确的表达:There's a bike between two trees! (between是10分钟前老师刚教的) 听着他的答案,全班同学都使劲地点头表示同意,也赞成他的句子更加精确。教师情不自禁地感叹道:Great! Your answer is better than mine. 这个很小的片段,让做教师的我们不禁反思,老师以为自己给学生的都是对的,其实不然,说不定有更好的答案出自学生的口中。我们应该永远把自己置于与学生共学的角度,才能在教中学,在学中思,在思中教,不断提升自己的教学生活质量,努力创建富有生命力的课堂生活。

共进

    课堂生活是师生在学校的基本生活形态,是实施素质教育、实现教育目标的主阵地,也是师生交往互动、共同发展、生命成长的基地。“爱的课堂”中共享和共学成为一种无声的榜样和最好的激烈,推动了师生的共进。在这里教师不仅仅是教授知识,而是艺术创造;不是简单地向学生展示结论,而是携手学生共同发现和探索真理;不是知识的传声筒和扬声器,而是一个高级的学习者和探索者。因此,这样的课堂不仅实现了对学生的素质教育,提高了教师的专业水平,更重要的是它促进了师生双方的生命成长。近年来,我们不断地看到附小“爱的课堂”培育出爱学习、会思考、能合作、善交流的学生,更看到一批批会工作、乐奉献、精专业、懂生活的教师成长于这片沃土。我们感谢有这片师生生命成长的原野,也在用自己的实际行动让这片原野开出更多丰盈而烂漫的生命之花!

    最后,我想用叶澜教授的话表达我对“爱的课堂”的力度的更多理解和愿景,“课堂教学蕴含着巨大的生命活力,只有师生的生命活力在课堂教学中得到有效发挥,才能真正有助于新人的培养和教师的成长,课堂上才有真正的生活。”

                                                                                                                                                                               诸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