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89348
post:489348

尹不凡 《有趣的发现》教学反思

  • 发布时间:2011-01-07 09:12
  • 作者:孙晓娟
  • 点击量:

《有趣的发现》教学反思

 

尹不凡                2011.1

 

《有趣的发现》是苏教版语文第三册第七课。这篇课文讲的是达尔文在一个海岛上发现这个岛上的昆虫的特点并通过观察研究,找到了产生这一现象的原因,得出了“适者生存”的科学观点。课文不难理解,引起学生的兴趣,让学生们也想达尔文一样会观察,会思考,会发现才最重要。教学后,有这样一点体会。

一、精心设计,激发兴趣

我是这样导入的:
  师:前一阵,我们教室后面的小树上叶子一下子全没有了,我们班有不少小朋友都在看,你们看到了什么?
  生:树上有许多毛毛虫在吃树叶。
  师:哦,你们找到了树叶不见了的原因,这是你们的发现。
  师:我们现在再去看这棵小树,又看见了什么?
  生:树叶长出新芽了,虫子不见了。
  师:这是你们的又一个发现。
  (师板书——发现)
  师:发现的意思就是——
  生:就是看见的意思。
  师:对,在日常的生活中,我们说的发现就是发觉、看见。我们对小树的观察,有了一个有趣的发现——原来是虫子吃掉了树叶。那么课文题目也是有趣的发现,课文里讲了怎样一个有趣的发现呢?究竟发现了什么?如何的有趣?请小朋友去读读课文。
  (这一部分的设计简明扼要,在不知不觉中营造了一个似朋友般面对面交流的平等、和谐的学习氛围。用简短的过渡语导入本课的教学。)
  二、创设情境,读中设境
  课文的第一节介绍了科学家达尔文,我在请学生读课文之后相互讨论:达尔文是个怎样的人?著名是什么意思?还可以换什么词?在学生交流反馈之后,我又接着这样问:为什么说达尔文是著名的科学家?他是怎么会成为著名科学家的呢?这样的提问,会换起学生对科学家达尔文的好奇,使得学生急切地想了解达尔文。
  带着这样的情感,学生再读课文第二节。教师利用各种教学手段,启发学生展开丰富的想象世界,让孩子们真正走进课堂,把自己化作课文内容的一分子,给学生创设一个民主、宽松的学习氛围,想象自己处于现场,我与科学家达尔文一起观察事物。整个教学情境的铺设由始而终,激发学生兴趣,适合小学生的心理发展的特点。使学生从自主参与学习中主动感悟文章蕴含的道理,培养学生运用正确的道德观分析课文的能力。用————深化学生对语文的理解,突出教学重点。
  在读了课文达尔文的发现之后,我让学生演一演达尔文,把那种奇怪的感觉说出来。由于学生非常投入:
  奇怪,我在其它地方都能看到那种翅膀小的昆虫的,怎么会在这个岛上就看不见呢?”“到底是什么原因呢?从语气到表情,学生可以说表演得非常精彩。在此基础上,老师悄悄过渡:是啊,到底是什么原因呢?达尔文想不想弄明白啊?那他又是怎样做的呢?学生带着问题朗读课文,寻找答案。在这样的生生互动、师生互动中,教学是那样的自然而活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