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90519 post:489228
490519
post:489228

我教宋庆龄故居的樟树

  • 发布时间:2012-05-04 16:56
  • 作者:甘泉
  • 点击量:

我教宋庆龄故居的樟树

                               甘泉

《宋庆龄故居的樟树》语文课本第八册的第22课。这是一篇托物言志,借物喻人的抒情散文,课文描写了宋庆龄故居的两棵樟树的外形和生长特点,以及具有抗虫的香气且能永久保持的可贵之处。文章语言简洁,表达了作者对这两棵樟树的赞美和对宋庆龄的怀念之情。表面看,文章层次清楚地介绍了樟树的外形及作用,但真正的目的是要借樟树要赞扬宋庆龄高尚的品格和坚毅的革命情怀。因此,教学本课的难点就在于要通过理解樟树的可贵之处来引领学生领会樟树的象征意义。思考过后,我对自己原先的教学进行了修改,下面就来对比一下我的两次设计:

起初的设计:

1、出示宋庆龄图片,指名谈谈对宋庆龄有什么印象?

2、师补充介绍宋庆龄资料:

1914年,宋庆龄追随孙中山开始革命生涯;为掩护孙中山脱离险境,曾冒着生命危险与敌人斗智斗勇,1925年孙中山逝世后,她继承遗志,坚决同反革命分子作斗争。

抗日战争时期,当蒋介石对日本采取不抵抗政策时,她发表《宋庆龄之宣言》,严正揭露蒋介石、汪精卫的妄图投降日本的罪行。斥责蒋介石。

蒋介石和汪精卫曾经用许多钱收买宋庆龄,要她到他们的政府去做官,但是她拒绝了,没有去,还把他们狠狠地骂了一通。

解放战争时期, 她募集大批医药物资,支援共产党领导的解放战争,为建立新中国立下了特殊的功勋。

新中国成立后,她当选为国家名誉主席,创办了中国福利会、幼儿园、儿童杂志,为妇女儿童事业和文化教育事业作出卓越贡献,直至离开人世。

 

修改后的设计:

1、在第一课时结束后,我设计了前置性作业:推荐阅读有关宋庆龄的故事:《宋庆龄机智脱险》、《在暗杀与恐吓面前》、《我不能忘掉祖国》,《营救“七君子”》、《宋庆龄与两个孩子》

2、上课时交流,选择一个故事说说从中你认识到一个怎样的宋庆龄。3、教师进行总结介绍宋庆龄的生平经历。(同上)

 

修改原因:宋庆龄对于孩子来说是一个遥远的名字,如果课前仅仅让学生查找关于宋庆龄的资料,我想很多孩子就会限于那千篇一律的枯燥文字,查找来关于宋庆龄的生平简介,这样学生对于宋庆龄的认识仅仅停留于表面。但改成读关于有关宋庆龄的故事,就不同了。故事是儿童喜闻乐见的一种体裁,它更有可读性和感染力。从故事中学生能真正的走进宋庆龄,了解到她一生正气、大义凛然、热爱祖国的等很多高尚的品质。在此基础上,教师讲解关于宋庆龄的生平经历,这样学生才会走进人物的内心,了解她的伟大之所在。有了对人物的深刻了解,那么后面的环节交流宋庆龄和樟树的相似之处也就水到渠成了。

 

修改前的设计:

1文章结束之际,最后带着对人物的崇敬之情朗读整篇文章,感情升华。

修改后的设计:

1总结这篇文章的写作方法:借物喻人,这篇课文看似写樟树,但真正的目的是要借樟树要赞扬宋庆龄高尚的品格和坚毅的革命情怀。像这样的文章都采用了借物喻人的方法。我们在阅读时既要抓住事物的特点,还要由表及里感悟深层的含义。下面我们就再来阅读一篇这样的文章。

2、发放《落花生》的原文,让学生自主阅读。读后交流1、花生的特点是什么?2、文章借花生告诉我们什么?

 

修改原因:有人说读书有三重境界:初能望文生义,死记硬背,可小成。进能变通运用,巧舌如簧,有一得。终能深入浅出,知行合一,方大就。为了让学生的读书走向更高境界,我进行的相关的阅读拓展。选择了人教版第九册的一篇课文《落花生》作为补充阅读,之所以选择这篇课文一是源于他的经典,影响了几代人。二是因为他的典型,借物喻人特点明显,道理深刻。学习此文,既能品其文又明其理。

 

读书有三重境界,备课何尝不是,在不断思考中备课才能更加高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