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89189
post:489189

郎宁反思1

  • 发布时间:2011-06-27 16:00
  • 作者:郎宁
  • 点击量:

  《小组建设》学习体会

这次走访学习了解了一些小组建设的经验介绍。

学校领导向我们介绍了小组合作探究学习的方式,没有大道理,只有实践体会,让我感受到是他们在扎扎实实地做教育,而不是高高在上地谈教育。在小组管理的初期,要制定完善的小组管理制度。需要主科教师达到共识,不同的科目同时执行。甚至与班级评比、大队评比结合。老师要精挑细选好小组长,落实对小组长的培训,每天小结,每周总结。培训以实际操作的指导为主,及时鼓励,奖励落到实处。组织小组开展活动,促使合作交流,形成小组凝聚力。在小组管理的中期,不断反思,落实工作,科任老师及时交流,强化管理。引导学生形成小组参与的意识,发言的时候不是讲“我认为……”,而是讲“我们小组的意见是……将加减分制应用在小组中,而不是个人身上。对小组搭配进行适当地调整,轮换小组长,确保竞争力。召开小组长沙龙会,通过借鉴、互动等形式,提升小组长管理的水平。在小组管理末期,教师要整理、收集学生的成长足迹,对小组管理制度做出调整,使之更合理化,评选优秀小组,优秀组员、优秀组长、优秀管理金点子,使学生既取得成绩,又获得肯定,保持了学生参与的热情。在管理的过程中要注意教会学生合作的方法,甚至是发言的顺序,发言的习惯,聆听的要求……都一一细化并要持久地落实,贯彻始终。像培养学生完整地、简洁地、准确地表达,从而提高课堂的实效,发言者可以因有学生不听课而停止发言;聆听者不能打断别人的发言,如果认真听,给予别人帮助,正确评价他人可以获得奖励……

团队意识、责任意识、互惠思想、开放理念,在众多的同伴小组活动中,满足了他们归属需要,寻找到同龄的友谊,学会了与他人相处,理解他人,也认识了自我。整个小组讨论中,教师的任务是辅导,包括布置小组讨论的合适问题,观察小组学生的参与情况,检查各小组成员执行小组学习规则情况,对小组交流中出现的障碍及时加以排除。注意交流时间的把握与调整。在小组交流中,教师随机应变,体现机智和忍耐力。当讨论过于分散,教师能够把讨论问题集中,找出共同点,使讨论深入。当问题集中之后,可以就概括出来的问题进行大会讨论,当大家的发言都雷同的时候,则强调发言者说出不同意见,或提出质疑,把讨论从胶着状态带出来。教师不急于自己出面表态或急于纠偏,充分发挥主导作用。

生本教育的小组学习值得我们借鉴。

 

下一篇:郎宁反思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