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冲称象》大发现
今天学习曹冲称象,课前交流相关人物资料,说到了曹操、曹植、曹丕、曹冲。结合读过关于三国的书,大家对曹操的功过是非、曹丕的继承父业、曹植的七步之才、曹冲的聪明过人都有了初步的认识。课中交流课文内容。
问题1:大臣们都想了哪些方法?为什么行不通?
交流时,孩子们很容易找到方法两种:1、用大秤称 2、把大象割成块 讨论方法行不通的时候,孩子们的发现很多。
第一种方法:用大秤称
由于孩子们没多少人见过秤,老师用教鞭比划了一下生活中常用的秤的大小。老师引导大家看课文中大臣们议论的句子,用大秤称的方法行不通原因却很丰富,主要集中在:没有人能提起来,(书上的说法);不够环保(环保意识好);没有那么大的秤砣。
第二种方法:把大象割成块。
原因有:太残忍, 孩子们也有说到曹操不同意杀大象,唐畅认为曹操要的是活象不是死象。老师引导关注语言文字 ”曹操听了直摇头。”这时袁晓申提出了疑问:曹操不是很残忍吗,怎么会舍不得大象呢?大家七嘴八舌地议论开来:有的说曹操很喜欢大象;张馨文认为曹操怀疑的是不忠于他的人,人比大象坏多了。老师引导大家关注课文中的句子:“有一天,一位远方的客人送给他一头大象。曹操很高兴,带着他的儿子和官员们一同去看象。”孩子们发现曹操很喜欢大象,“他很高兴”“他带着官员们和儿子一起去看”。“客人送的杀掉很不礼貌”……
老师引导再想想大象在曹操所处的地方可能非常少见,来自远方,且去看看大象是什么样子:这头象又高又大,身子像堵墙,腿像四根柱子。 看看班上的墙壁,刚好班上也有四根只露出一半大小的柱子。“哇!”孩子们都发出了感叹。有同学说,这么大的象切成块也非常费事。象皮很厚。
问题二: 再交流曹冲的办法:
简单概括成四步:赶大象上船——画线——装石子头——称石头的重量。
黄琬瑜展示了她画的示意图,既形象又严谨。刻度线画得很好。
老师提问:你们看懂了吗?称的是石头的重量,不是大象的重量啊?孩子们七嘴八舌的解释中,听到邵轶琛一个词“代替”,很好!这就是运用了代替法称出了大象的重量,用石头代替大象。老师举例:就像用天平上的砝码来代替物体的重量一样。那在曹冲称象中什么充当了天平?当然是船。
当然也有一些其他的疑问:大象不肯上船怎么办?大船装上大象沉了怎么办?刻度线怎么画呢?这些都是小问题,孩子之间运用科学常识和生活经验动脑筋想想就能知道。
补充交流:曹冲是怎么相出这个好办法的?仔细读读全文。孩子们发现曹冲可能是从第二种方法:割大象 中想到用石头替代大象的方法的。这说明曹冲的聪明来自于善于倾听,在别人的基础上作出新的思考。
补充交流三:如果让你来称大象你会怎样称呢?
这个问题交流非常热烈,陶俊妤提出用阿基米德原理,把大象放到很大的盆里里,水漫出来时称水的重量就行。不少同学提出不足:盆不够大象大,而且水漫出来流到地上,不好称。 其实这是用排水法来称,大象不可以称,但是却可以在没有称的情况下,用量杯和盆称小一些的东西。比如阿基米德就用这个方法验明皇冠的真假的。
还有同学说到了收费站称车子的电子秤,老师介绍说是地秤,只要让大象站到地秤上也可以。有同学说可以让大象先站到卡车上,再把卡车开上去称……
下课了,还有的人意犹未尽,围到老师面前来说自己的想法和疑问。
这样的课堂激发了孩子们的思维,从曹冲称象中,我们不仅感受到曹冲的聪明,更展现了孩子们的开放思维和生活阅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