形成概念:“温室栽培”不如“自然生长”
教师A:
师:你能说说这两个百分数各表示什么意思吗?
生:80%表示橙汁是这瓶饮料的80%。
生:50%表示橙汁是这瓶饮料的50%。
师:通过刚才的理解,谁来用自己的语言说说百分数表示什么吗?
(学生低头,感觉无法回答)
师(很无奈地,只好自己指出):这里的橙汁可以看做“一个数”,这瓶饮料也可以看作“另一个数”,所以百分数表示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百分之几。
(板书,生齐读)
教师B:
(在研究了李明、张华、王军的投中百分率分别表示什么意思的基础上)
每组代表用展台展示并讲解:你收集的百分数表示什么?这个百分数怎么解释呢?你从中了解了什么?(生交流、展示)
师:他写的百分数表示谁是谁的百分之几呢?学生交流
师:我们同学找了很多这样的百分数,也都能解释清楚谁是谁的百分之几,这样的例子还有很多很多。那什么叫百分数呢?(学生交流)
板书:表示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百分之几的数,叫做百分数。
[分析与思考]
在形成概念环节中,两位教师的不同教学风格充分展现出来了。教师A注重教师的引导,通过教师的一系列提问和书本的学习,一步一步地教给学生相关的知识,充分地体现了教师的主导作用。教师B则注重让学生自我构建,在合作交流的基础上自主学习,充分体现了学生的主体作用。
建构主义教学观认为,教学不能无视学习者的已有知识经验。研读教材和学生后,我们发现,六年级学生对百分数的意义并非毫无经验,对于生活中的百分数,有不少学生能够解释它们的具体意义。但百分数究竟表示什么?学生理解起来比较模糊。因此,这个环节的主要任务是把学生的生活经验抽象为数学概念。
教师A试图让学生用引入环节中的两个例子将百分数的意义进行抽象,显然,这样简单的“抽象”缺乏了足够多的“具象”,缺少对“百分数意义”的感性认识,而且,该教师基本放弃了教学中的宝贵资源——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这种追求概念形成“人工栽培”、“拔苗到位”式的教学,其效果也是可想而知的。
教师B能遵循学生概念学习的特点展开教学,让学生自主探究、解读收集到的百分数的含义,通过课中讨论——师生互动、生生互动,不仅让学生研究生活中百分数的意义,交流讨论对百分数的认识和理解,还时时关注对不同观点和做法的评析。这里的百分数有些是教师提供的、有些是学生自己收集的,教师专注于学生概念形成的“自然生长”,把学习的主动权还给学生,为学生创设了自主探索、合作学习、独立获取知识的机会,组织学生之间有效的交流讨论,使百分数意义的构建源于学生的生活和经验,提升了他们对百分数意义的认识和理解。同时,恰到好处地发挥了教师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