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一课歌曲教学中都会设定难点,一般教师都是根据学生已学的知识结构、自身的教学经验推断、拟定、预设教学难点。其实教学难点就是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觉得困难或不顺的地方。音乐学习的主体是学生,因此解决难点应有针对性。学习的对象的音乐,因此解决难点应有音乐性。
一、解决难点有“针对性”
在教学中教学难点起着调味剂的作用。难点出现带给学生困惑,但在问题得到解决后学生会得到一种满足感,或是有种“胜利感”,这给接下来的学习带来动力。一般难点都在教师预计内,但根据班级的学习能力、已学知识结构等因素,对于学习能力强、反应快的班级可以在解决时多准备一些拓展性的训练和活动。对于反应稍弱的班级则应减少信息量,拎起最突出的知识点进行训练和活动。一旦难点被解决就没有必要在此再多花时间,这样有针对性的解决难点才能发挥“调味剂”的作用。
《长大要当宇航员》这课中第一句和第二句的一个节奏变化,使学生们犯了难。由于这两句的节奏对称,学生易把第二行的八分音节奏(对应歌词为“两个”),习惯的读成四分音节奏。这是一种节奏惯性,对于二年级学生来说不太容易控制住,也许心里很明白,眼睛也没看错,但是对于这样变化节奏的还没有很完美的控制力。(图1)
(图1)
在解决难点是提示的话语很重要,说什么?怎么说?还要看对什么样的学生说。尽量精简话语,在该说的时候说,不需说的时候不说。在读方格谱前我将 和
节奏组合,做了
这样一个练习。对于CD班有较强的举一反三的能力,他们能通过这个练习,将同样的节奏运用在歌词中的这句节奏中。但是在AB班进行练习后,在读歌词时并未能联想到,这与之前的练习有何关系。同样是读方格谱:对于AB班我就需要再强调,多说一句:“有的方格是两个字,有的方格是一个字,两个字的要连读。”而对于CD班我只需用手按拍点手指方格,他们既能明白我的意思,若再次重复而学生的思维已经超越,就会打乱课堂的节奏,老师不能够与学生的节奏吻合就会降低课堂的效率。
二、解决难点有“音乐性”
节奏好比是音乐的骨架,少了节拍韵律的节奏也只是一副空架子,节拍的韵律控制着整首歌曲的基调。对于上述难点一开始并未在预设内,我忽略了此处是因为:我认为四分和八分节奏是学生已掌握的。没错,学生能够辨别两种节奏的名称和时值,但问题是加上了歌词学生就容易念错,这是由于一个重要元素语感。语言加上了节奏,读起来便有了韵律,如果学生没有在节拍的韵律中读出节奏,就会出现紊乱。我意识到也许自己犯了一个错误,或者说我把音乐当成了解决数学题,以为列完竖式计算完毕就可以填上正确答案。可是“精打细算”的音乐听起来会少了一份灵动感,这也是我们常说的乐感。对于节拍和节奏,它既是能说的数字概念,又是一种看不见说不出的“韵律感觉”。
《长大要当宇航员》是一首二拍子的歌曲,导入我选择了有趣的情景让学生体会二拍子韵律,或运用歌曲伴奏,或找寻类似速度的二拍子音乐素材,使学生在学习具体的节奏之前“浸泡”在节拍的韵律里,这样的活动是非常有必要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