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结籽高又高》教学反思
南京师范大学附属小学 石光翠
《什么结籽高又高》是一首壮族山歌。在教学设计的过程中,我以“对山歌”的“对”字为主线, 采用游戏接龙的方式,通过“对节奏”——“对旋律”——“对歌词”——创编展示,学生从游戏、了解、学唱、表演、体验等教学环节层层深入,引导学生感受和理解“对山歌”中“对”字的含义、方式和特点,激发学生对山歌的喜爱,对我国优秀民族音乐文化喜爱之情和探索的欲望。
一、“对”——游戏“对山歌”。
由于壮族山歌的对唱形式和内容距离学生的生活实际较远,首先采用“对节奏”和“对旋律”的游戏方式,将学生带进一种“对”的情境之中,引导学生感受“对山歌”中“对”字的内涵,让学生初步从感性上认识和理解“对”字的含义,
更重要的是视频中对山歌的旋律与《什么结籽高又高》旋律相同,这样也让学生对即将学习的歌曲旋律有了初步的感知。学生欣赏完后,我通过谈话引导的方式,让学生逐步了解了“对山歌”的特点和电影的主人公“刘三姐”及与其相关的音乐文化,这种“影音结合、充满文化意蕴”的导入,不仅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也让他们对即将要学习的歌曲产生了期待。
二、“唱”——学唱“对山歌”。
在本课的教学设计中,歌曲的学唱仍然是本课应完成的重点。为了避免枯燥的重复教唱,激发学生有兴趣地学会《什么结籽高又高》,是我设计教案的重点
。由于“对歌”是这首歌曲的精华所在,于是采用听辨、对比、模仿、重复变化的方式, 我设计了“对歌”的方式教唱歌曲。(比较、听辨)教师唱着问,学生用相同旋律唱着回答,这样的教唱方式使学生有一种耳目一新的感觉。在学唱中,学生在唱着回答的时候,发现歌曲的最后两个乐句歌词相同,但旋律不同,特别是歌词“棒棒敲”处,他们很容易混淆而唱错。在我的引导下,通过对比范唱和模唱的方式,他们很快就解决了此难点。学生就是在与我问答互动和分“领、和”角色演唱的过程中,不知不觉的学会了歌曲。最后,我还让学生齐唱了一遍歌曲,并请他们通过对比体会到“一领众和”这种演唱方式更能体现出“对山歌”热闹、愉快的氛围以及劳动人民那种勤劳、
三、“编”——表演“对山歌”。
“对山歌”是壮族人在劳动之余放松身心、抒发情感的一种特有的生活方式。在学会歌曲之后,我让学生通过音乐实践来感悟“对山歌”的魅力。考虑到是借班上课,为了尽量使课堂效果比较好,我设计了两种表演方式。首先,我和学生配合表演。我觉得可能在我的带领下,孩子的情绪容易被调动。我扮演“问”的领唱,请4位同学一起扮演“答”的领唱,表演之后还颁发“小歌仙”的贴画给领唱的同学。这时,同学们的表演欲望一下子被激发出来,课堂气氛更为活跃。于是,我用了第二种表演方式,请同学们自己模拟“对山歌”的场面。在音乐的伴奏之下,同学们唱得有滋有味,表演得惟妙惟肖。通过模拟“对山歌”的场面,学生不仅巩固了对歌曲的学习,而且进一步体会到了“对山歌”热闹、愉快的氛围。
四、“演”——体验“对山歌”。
在音乐新课标中提出了要鼓励学生进行音乐创造的基本理念,而“对山歌”的内容来源于人们的生产、生活,是人们即兴创编抒发情感的,所以,我将本课的拓展环节设计为创编“对山歌”歌词。因为是借班上课,所以我选择了比较简单而且贴近生活的主题“四季分别开什么花”来让学生创编。学生在了解问题的基础上,通过小组合作的方式,很快创编出了答案,并通过一个小组成员“领”、其余组同学“和”的方式进行汇报演唱。通过这样的拓展环节,不仅让学生体会到了“对山歌”的即兴,还培养了学生良好的合作意识和在集体中的协调能力。
五、即兴对唱——深化“对山歌”。
为了巩固本课的教学内容,采用师生接龙的演唱形式,利用歌曲前两个乐句的旋律即兴的进行 “对歌”,给学生提供挑战练习的机会,提升学生的音乐表现力,让学生对“对山歌”的内涵有更深层次的理解和感悟,激发学生对山歌的喜爱之情。
本课所涉及的教学环节层层深入、逐步展开,始终以“对山歌”的“对”字为教学主线。在轻松、有趣、愉快的学习氛围中,学生通过足够的有趣训练、了解学唱和创编展示活动,给学生营造一个充分参与体验的学习机会,激发了学生喜爱对山歌的兴趣,较好地体现了新课标中“弘扬民族音乐”的新理念。
教学设计的不足之处:
1. 教学中,因为有的班级学生基础扎实,配合得比较好,进展顺利,课堂教学环节进展的速度较快,为此,忽视了对个别困难学生的关注。
2.对于基础薄弱的班级学生,由于学生的学习能力参差不齐,教学的效果不够理。但为了完成课堂的教学内容,细节处理不够到位,导致重难点突破这一环节的训练不够扎实,对后面学生创编演唱的效果存有一定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