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88937
post:488937

全敏《“蚁国英雄”》教后反思

  • 发布时间:2011-06-27 11:02
  • 作者:全敏
  • 点击量:

《“蚁国英雄”》教后反思

南师大附小 全敏 

《“蚁国英雄”》讲述了一群蚂蚁在大火的围攻下,利用集体的力量聪明地扭成一团,在外层蚂蚁的舍身保护下,逃出火海的故事,用饱含深情的笔触,像特写镜头一样再现了自然界弱小生命逃生的本能,讴歌了蚂蚁们在生死攸关的时刻所表现出的可贵的合作与献身精神。教学中,引导学生通过反复朗读,深入理解,体会外层蚂蚁把生的希望让给“他人”,把死亡留给自己时从容不迫的献身精神,这是本课的教学重点。

首先,一开课,就运用“提起英雄,你想到谁?”和“说到蚂蚁,给你的印象是什么?”两个问题揭题导入,一来意在唤醒学生已有的经验世界,二来意在激发学生阅读本文的兴趣,运用问题作桥梁,连接了课堂的外与内。

其次,疏通文路是初读感知中较为关键的一环,而对于中年段学生而言,他们还不一定能较为完整、全面地把握住文本的主要内容,教师适当的扶助就显得尤为重要了。因此在学生自由朗读全文的基础上,相机抛给学生“草丛起火、蚁群被围、抱团突围、成功脱险”四个词语,帮助学生抓住故事的起因、经过、高潮、结局,理清文章的思路,概括课文的主要内容,让学生体会、掌握概括主要内容的方法。接着通过朗读描写火势强盛的一组词语引出比喻句“顺着风势走着的火舌活像一串红色的项链”和长句子“火神肆虐的热浪已夹杂着蚂蚁被焚烧而发出的焦臭气味。”以及“我”心中的想法,体会蚂蚁所面临的形势之危急。

第三,文本细读就是品读文字、领悟情感、涵咏智慧的过程。在充分渲染紧张气氛后,然后我紧紧抓住“可万万没有想到,这区区的弱者并没有束手待毙,竟开始迅速地扭成一团,突然向着河岸的方向突围。”“蚁团在火舌舐动的草丛间越来越迅速地滚动着,并不断发出外层蚂蚁被烧焦后爆烈的声响,但是蚁团却不见缩小。”“显然,这外层被灼焦的蚁国英雄们至死也不松动分毫,肝胆俱裂也不放弃自己的岗位。”这三个最令学生感动的句子,这也是本课教学的重难点,让学生找出“给你留下深刻印象的词语”说说自己的体会,让学生在读中品味字词,在读中赏析语句,在读中揣摩情感。引导学生通过激情朗读,把当时情景进行再现,理解蚂蚁的临危不惧的英勇行为,感悟其中蕴含的团结合作、勇于献身的精神。从学生的发言中不难看出,学生的感悟是具体的、深刻的。最后回归课题《生命的壮歌》,通过深情地朗读课题水到渠成地将情感推向高潮,以此激发起学生对蚁国英雄们的敬佩和赞美之情。 

一切创造都伴随着想象。要给创造未来的孩子从小插上想象的翅膀,在语文教学中,充分发挥想象的功能,是推进创造能力培养的有效途径。我在教学蚂蚁的英雄之举的第三句时设计了一处想象训练:“此时此刻,你仿佛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又仿佛闻到了什么?”学生在充分朗读感悟后,说:“我好象看到了有很多的蚂蚁牺牲,仿佛听到很多蚂蚁被烈火灼焦发出噼噼啪啪的声响,仿佛闻到了一股刺鼻的焦味……”此时的学生已经融进了文中,我又接着问:“如果你是外层蚂蚁,我想问你:“外层的蚂蚁呀,你们小小的身体能抵挡这烈火的焚烧吗?外层蚂蚁呀,你的同伴已经被灼焦,可你为什么还至死不放弃自己的岗位?”这样,学生一下子就进入到课文的意境中去,他们仿佛身临其境,感受到当时处境的危险,形势的危急,体会到外层蚂蚁从容不迫的献身精神,读起来也分外动情。

当然,这节课的教学中也有些不足之处。如:本文是要求背诵的,而在教学过程中没能渗透一些背诵方法的指导让他们背诵,没能给一点时间让学生去背诵积累。我将在以后的教学中不断改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