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灯万盏,不如“心”灯一盏
————《按比例分配》教学反思
《按比例分配》是本学期我选择的家长开放日的课,在老师们的提点指导下,通过备课、试教,最终的开放日课,对于这节课我有了以下几点思考和收获。
备一节课,坦诚地讲,我总是有这样一个偏颇的想法,就是如果我把问题设计地越开放,似乎越能展现学生思维的伸展性,越能调节课堂气氛,也容易生成一些课堂亮点。因此,最初对这节课几个环节作了以下的设计。
一开课的导入,我出示这样一个问题“从白兔和灰兔只数的比是3:2,你能想到什么?”而我预设学生能够将两种兔子的只数用分数表示,稍事引导学生能够说出每种兔子只数与兔子总只数的关系。以为这样开放性的一个导入,既复习了旧知,又为新授内容作了铺垫。但真正进了课堂,问题一出,学生的想法毫无中心,杂乱无章,耗时多又预设的效果一个没起到。因此,年级组的老师们给了我这样的建议,可以按层次出示一组填空。如灰兔和白兔只数的比是( );灰兔只数是白兔的几分之几 ,白兔只数是灰兔的几分之几,灰兔只数是兔子总数的几分之几。这样一出示,指向就明确了,学生就能按着思路层层往下想,新旧知识的沟通也更方便。因此,在课堂的设计中,哪个问题,哪个环节适合“放”,“放”又放到什么程度,都需要精心考量。
同样的问题,出现在一道例题的处理过程上,题如“一个长方形的周长是28米,长和宽的比是4∶3,这个长方形的面积是多少平方米?”这道题备课时我想到学生易考虑到的是找出总和14米,然后按比例分配。因此,我又为了体现解题思路的多样性,又怕学生出不来另一种思路,于是在备课时我作了这样的设问:“如果我就想用总和28米来做呢?”我一厢情愿的觉得思维难度相对提高了,在同一题中又有不同层次的思维,当时还觉得想法真不错。但是实践总能让你看清现实的课堂需要什么。我记得很清楚,陶老师说:我们是要把数学问题简单化,而不是复杂化。这点结合我在开放日当天的课堂感受来说,更有体会。有个孩子在班上,思维非常优秀,但是出现这样的情况,每一个问题集体讲评完后,他都会意志坚定地举起手,发言欲望强烈,而表达的却都是用他积累的很多知识点经过复杂的过程最终得到结果,平时的课上也有这样的情况,而以往我一直鼓励这样的做法,原因无外乎这个孩子不局限于课上讲授的内容,每每都能有自己的思考,而且善于沟通知识间的联系。但是学生在公开课上频繁地举手,都是将我们共同讨论的问题再用繁琐的过程讲解一遍,也考虑到很有可能他是为了表现给家长看自己的思维而表现的如此突出,但回过头细想,确实反映了一个问题,解决一个数学问题,方法千万种,过程中可以尽可能的让学生体会,而当大家已经得出了一个最简便的方法时,并且是在新授课上,是否还有必要再给学生刚刚建立的知识框架上添枝加叶,新授课如此的千头万绪,让学生把握不住重点,显然不合适,这样课堂的效率也会大大降低。最后,在老师们的建议下,如果学生中不出现第二种思路,就没有必要进行引导,容易吧大部分孩子的思路搞乱。一次试教中未出现这样的情况,开放日当天,那个喜欢把问题想复杂的孩子最后举手提出了这个方法,看大部分孩子茫然,因此简单的解释了一下,然后说好像还有大部分的同学没有明白,相比较之下,第一种方法更简便,容易理解,适时指出解决问题没有必要将问题复杂化。突然,我曾对他之前所有类似的发言一味的鼓励,到能引导他意识到自己在思考问题中存在的问题,我想在这节课上,通过这样一种方式做了一个恰当的回应。
对于这节课,其实包括上课方法、教学形式、课堂语言也还有很多值得反思的,其中我选择了感触最深的一点做了如上的反思,备课有时毫无思绪,无从下手;有时又万千思绪,无法选择。正如标题中说的“千灯万盏,不如心灯一盏”,老师的教学思路就像是航海时海上的航标灯,千灯万盏,反而让船只没有方向。所以只需那一盏明登足以让航向清晰地展现。希望有了这样的感悟,在今后的教学思考中能够做更深入的思考后再进行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