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88772
post:488772

黄佳莉教学反思二

  • 发布时间:2014-01-16 10:18
  • 作者:黄佳莉
  • 点击量:

《小树叶》教学反思

    这是一首描写秋天落叶的歌曲,用拟人的手法表现了丰富的情感,让小朋友感受小树叶离开大树妈妈时,大树妈妈对小树叶的担心和关怀以及小树叶的乐观与勇敢。由于很多学生在课外就已经学唱过这首歌曲,因此本节课的学唱环节不是重点,我把重点放在了感受与编创的活动上。

    在上学期的暑假,我去观摩了中小学音乐教师新体系培训,在培训中,奥尔夫教学法、柯达伊教学法的灵活运用使得一节普通的音乐课变得趣味横生、丰富多彩,在一连串有趣的游戏中,我们这些“大学生”都十分兴奋地投入合作与表演,忘记了时间。连大人都这么爱玩,孩子怎么能不爱呢?奥尔夫指出:“原本的音乐是什么呢?原本的音乐决不是单纯的音乐,它是和动作、舞蹈语言紧密结合在一起的。这是人类本来的状况,是原始的,也是最接近人心灵的,因此可以说音乐是综合的艺术。”因此,在《小树叶》这节课的设计中,我特别选用了纱巾这一道具,将听、唱、动的环节结合师生互动、生生互动的小游戏进行,通过一节课的学习,孩子们能够在会唱的基础上合作表演《小树叶》。

    在课堂的导入部分,视频中动人的旋律、优美的画面一下子就抓住了孩子们的眼睛和耳朵,再加上老师的美文朗诵,仿佛一下子带他们进入了秋天的世界。我从孩子们的眼神中看到他们已经感受到音乐的美,紧接着做了一个律动,用身体去感受音乐的起伏,我选择的《西西里舞曲》,恰好和前面视频欣赏的音乐风格相似,舒缓悠扬,这个部分的设计勾起了孩子的兴趣同时为歌曲的学习做了很好的铺垫。节奏训练的部分我采用的一个“角色对话”的游戏的形式来完成,虽然在“对话”中,学生轻松的掌握了节奏,但有些遗憾的是最后加入丝巾来表演的部分是由老师去教学生来完成动作的,没有给孩子自己思考和讨论的时间。我想,即使是一年级的孩子,在老师提供一个“美的标准”之前,在模仿老师之前,应该先给他们思考和创造的时间。但如果是低年级第一次使用“丝巾”这样的道具,教师必须告知他们这是一样音乐活动的道具,并明确它不是用来玩的,要如何利用等等。

     教唱环节中,难点是唱出两段歌词的速度和情绪变化,通过角色扮演和故事性的语言描述能够很好的将孩子带入情境之中,也符合低年级孩子的认知规律。然而理解容易表现难,往往他们只能做到速度上的变化,却很难做到像大人那样以情带声,这是就需要老师的引导以及示范,“哪种声音更能表现大树妈妈的担心”、“哪种声音你觉得更能变现小树叶的勇敢”通过听辩和模仿教师,做到情绪的表现就简单多了。

    最后一部分“秋叶起舞”其实是在前面学习基础上的一个汇总和拓展。又是唱歌,又是二声部合作,又要加上舞蹈动作,对于一年级孩子其实很难,但还是有孩子能够做到在歌唱基础上的有节奏、有情绪的表演,这要归功于前面的节奏练习,和丝巾动作的配合训练。我思考了整节课的内容,其实安排上还是偏多了些,把重点更明确的放在二声部合作或者舞蹈编创这两者之一的话,可能会让整节课的重点更加突出,看起来更清爽些,效果也会更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