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摘要:民歌体裁丰富,地域宽广历史悠久。作为音乐教师应引导学生通过一些民歌的欣赏、学唱与创作,启发学生了解各地的风俗人情和艺术文化,提高其民歌表现能力和民族音乐的鉴赏能力,让每一个学生都喜爱民族音乐,提升学生的艺术素养。进而培养了学生的民族自尊心和自豪感。
关键词:民歌教学 赏悦 酣唱 创作
民歌产生于人的劳动和生活中,它与源源不断的民族文化息息相关。从古至今以及不同的生活区域都无不烙印出当地的文化背景和彩色。民歌体裁丰富,地域宽广历史悠久。作为音乐教师应引导学生通过一些民歌的欣赏、学唱与创作,启发学生了解各地的风俗人情和艺术文化,知道民歌来自于人民的生活,是人民生活的镜子,哪里有人民、有生活,哪里就有民歌。
那么如何在民歌教学中,从点到面,从情到感的让学生体会歌曲的情感,歌曲的体裁,了解相关文化,并且能够表现与创作民歌呢?笔者通过实践与研究,探寻了民歌教学的有效策略,提高学生的民歌表现能力和对民族音乐的鉴赏能力,让每一个学生都喜爱民族音乐,提升学生的艺术素养。也让学生从感性到理性去认识我国优秀的民族音乐文化,增强学生的民族意识和爱国主义情操,进而培养了学生的民族自尊心和自豪感。
一、赏悦民歌,弘扬民族文化精神
小学民歌的教学应从赏入手,以乐感受。一首优美动听的的民歌,不仅从情感上受到启发,而且还激发他们的学习欲望。在他们欲望提升的基础上传授相关的知识,这样会达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例如:《太阳出来喜洋洋》是一首高亢、抒情的四川民歌也是一首山歌。如果在教学中,首先从介绍“山歌”这一定词入手,学生会感到枯燥乏味。教师在教学只采用了,让学生先听、赏的方式进行。这样,学生从歌曲中感受到山歌的特点以后,教师再传授、讲述山歌的定义。
欣赏之前,提出几点要求,让学生仔细聆听。
1、歌曲的情绪是如何表达?
2、节奏是如何运用的?
3、唱腔又是如何表现的?
当音乐结束,学生就各抒起见。有的说,这首歌曲表现了劳动人民清晨踏着轻松、愉快的脚步上山砍柴;有的说,歌曲高亢的声调表现出劳动人民朴实、豪迈的性格和对生活的热爱;还有的说,铿锵有力的节奏反映了人们在劳动的过程中,一种形态的表现。最后的长音则是劳动的延续和大山的回响。
经过学生们的感受和交流,教师向学生介绍了歌曲的音乐特点。
1、人们在山里的劳动和生活,地处山区(四川)。
2、朴实、憨厚的性格特点和山民紧密相联。
3、结束的高调拖腔给人一曲未终的感觉。
从这三个方面我们可以看出《太阳出来喜洋洋》是一首山歌。山歌的特点——人们在各种个体劳动如行路、砍柴、放牧、割草或民间歌会上,为了自慰自娱而唱的节奏自由、旋律悠长的民歌。当然,一首山歌的分析、赏悅并不能让学生获得这一体裁的全部。为了让学生能更进一步的了解和巩固这方面的知识,我又让学生陆续欣赏了一些其它富有山歌特点的歌曲。如:《山歌好比春江水》、《信天游》、《跑马溜溜的山歌》等。
其实,山歌只是民歌的一种。为了让学生系统的了解民歌,我又在教学中进行了拓展,介绍了小调。小调——一般指流行於城镇集市的民间歌舞小曲。经过历代的流传,在艺术上经过较多的加工,具有结构均衡﹑节奏规整﹑曲调细腻﹑婉柔等特点。民间俗称很多,如小曲﹑俚曲﹑里巷歌谣﹑村坊小曲﹑市俗小令﹑俗曲﹑时调﹑丝调﹑丝弦小唱等,小调是晚近才通用的一种统称。我们地属长江中下游的平原地区,这里有许多丰富多彩的民歌小调。特别是江南鱼米之乡,小调歌曲是那样的优美、抒情,赏心悦目。脍炙人口的江苏民歌《茉莉花》,总是我首选的内容。这首江南人爱听、爱唱富有特色的小调歌曲《茉莉花》,旋律婉转、流畅,体现了柔美、细腻的江南风格,具有典型的南方民歌的特点,宛如一幅江南水乡风土人情的图画。一方泥土养育一方人,江南景色点缀着这里的人们。我们生长在这一块肥沃的土地上,尽情享受着这份幸福的生活。结合民歌的地域特点和联系我们的生活环境,我又让学生边观看江南的图片,边欣赏《无锡景》、《江南好》等歌曲。学生通过观看、欣赏,他们发现这些歌曲有很多相似之处。节奏平稳、旋律流畅、字词押韵、通俗易唱。最后,我的教学定格在江南小调上。江南的小调给我们对小调的认识,提供了感性的基础。此时,再根据南北小调的音乐风格、生活习俗、文化背景加以分析。学生们在掌握小调特点的基础上,对不同地区的小调歌曲都有了新的认识。
赏悦,对音乐而言。我的理解是通过对乐曲的欣赏、比较、分析、认识而产生的一种快乐情感。这种快乐的情感,可以帮助我们去深度的理解民歌的性质。由于民歌和当地文化有着紧密联系,所以,我认为赏悅民歌还可以让我们从歌声的旋律中,从情感的表达中,了解当地民歌的风土人情,从而弘扬民族文化精神。
二、尽情酣唱,身临民歌情感之中
由于民歌产生于劳动和生活中,所以它更贴近当地人们的习俗和情感。至今能代代相传的优秀民歌,它要符合人们的口头传唱的条件:1、易唱、喜唱。2、它能充分表现人们对歌曲的情感交流。因此,我在小学民歌音乐教学中,注重用唱来认识民歌,用唱来表现民歌给我们带来的情感。只有这样身临民歌的情感之中,才能让我们的学生热爱民歌,并将民歌的生命力加以延续。
例如:河北民歌《对花》是一首北方小调。它的音域宽广,高亢粗矿,结构规整对称。歌曲采用对唱的形式,表现不同季节植物生长的变化。在教唱这首歌曲时,我要求学生认真、仔细的分析歌曲的节奏、速度、唱腔、歌词,以及歌曲中的情感表现。通过老师细致的分析,学生们的互相交流。他们了解到歌曲的节奏:采用了对答形式加以呼应。大量的附点八分音符,增添旋律进行的灵动性;歌曲的速度:中速稍快,使歌曲情绪变得轻松、活泼;歌曲的唱腔:高亢激昂,从中渗透出北方人那种豪爽、朴实的性格;歌词的内容:采用花儿生长开放,表现人们对大自然的热爱情怀。当同学们再来演唱歌曲时,他们是那样的真实、优美、动听。我又让学生们采用不同的演唱形式来表现,他们发挥的是那样尽善尽美。一首完美动听的民歌演唱,让学生不愿离开课堂,不愿离开音乐。课后,我的耳旁不时传来隐约的《对花》旋律,阵阵歌声回荡在教室的走廊。
在民歌音乐教学中,有两种学习形式。1、欣赏教学;2、歌曲教学。我在教授这部分内容时,都是将民歌欣赏教材作为歌曲教学来进行。我觉得,学生只有在会唱的情况下,才能充分表达歌曲的情感,才能真正懂得民歌的音乐内涵。 例如:《跑旱船》这首六年级上册中歌曲欣赏内容。我结合山歌的特点,在教学中首先采用“赏悅”的形式介绍乐曲。再用“听”和“看”的形式,让学生了解这首陕西民歌曲调高亢、旋律起伏、情绪热烈、词语幽默。然后,再让学生了解“跑旱船”的一些文史资料。最早的文字记载见于唐代中晚期文献,距今已有1000多年的历史。民间跑旱船,多扮成一对渔家夫妇或父女。女的在船中,男的在船尾撑篙划船,表演水中行船或捕鱼的劳动生活场面。撑船或划浆时,一般做一些技术性的动作,以示与风浪搏斗。女的手推船与脚下步伐配合,表现船在漩涡和波浪中起伏。学生们通过歌曲的“赏悅”和历史背景的介绍,不仅对跑旱船这首民歌有了大致的了解,而且对起伏的旋律、活泼的话语产生了音乐的灵动。这时,我再出示事先制作的课件(歌曲原谱),让学生模仿、演唱。通过教师的指导学习,学生们能用歌声去表现音乐风格,用情感去渲染音乐气氛。虽然,歌曲的节奏、旋律、配词难度较大,但由于音乐的旋律已深深感染了学生。所以,在大家共同努力下,学生们很快学会并掌握了这首歌曲的演唱方法。
三、尝试创作,加深对民歌的再认识
中国民歌体裁可分为号子、山歌、小调三个部分。各体裁在演唱、节奏、旋律、音色上都有各不相同的特点。为了加深学生对民歌的再认识,我设计用创作的方式去寻找其中的奥妙,一边模仿,一边尝试。例如:我在创作号子音乐时,首先让学生欣赏打夯号子、船工号子、搬运号子等有关号子的歌曲,让学生领略其共同点。节奏规整、旋律有力、演唱形式一领众和。学生掌握了这些特点之后,对创作号子歌曲就不是一件困难的事情了。下面这两组歌曲片段是经过小组讨论创作,老师指导的作品。
A、《搬桌子》
(领)哎 我们 一 起 来用 力唉(合)嘿嘿 桌子 用力 抬 上 楼唉(合)嘿嘿
B、《抜萝卜》
X X X X X | X X X X | X X X X | X X X X |
(领) 好大的 萝卜(合)用力 抜唉(领)不能 泄气(合) 齐用 力唉
这两首学生创作的劳动号子虽然不经典,但从学生的创作意图和节奏形式来看,还是符合劳动号子特点的。
另外,在创作小调歌曲时,我采用不同地区的《茉莉花》,让学生讨论和分析它们的共同特点。最后得出的结论是:1、这两首歌曲的旋律优美、流畅,速度都不快。2、它们都是五声徵调式。根据学生讨论的结果,我首先把他们分成小组,让他们在小组里进行歌词创作和旋律创作。然后,再由各小组进行汇报,演唱。最后,全班选出好的小组,在老师的指导下进行修改、定稿。这里展示一组学生创作的小调歌曲《江南情》。
|
通过在课堂上的这一尝试,我觉得:我们老师在平时的教学中,只要做个有心人,有计划、有步骤的去实施、贯穿、引导学生。让学生在练习中去掌握,在掌握中去发展。事实证明,在课堂教学中,只要通过师生的共同努力,可以尝试民歌的再创作,也可以通过学生对民歌特点的运用和掌握,提高他们对民歌的再认识和创作潜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