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慧的坚强
正如《语文课程标准》在把握语文课程的基本理念时写到的:“语文课程丰富的人文内涵对学生精神领域的影响是深广的,学生对语文材料的反应往往是多元的。” ① 《青海高原一株柳》虽然是客观存在的一株柳,文章表现的这株柳的令人望而生畏的生命力也是既定的中心, 但在学生这一群鲜活的个体读来,也有许多个性解读。为了感受这株柳树在高原种种恶劣的环境下的坚强,我们进行了想象练笔,体验这株柳树的生存经历。
例一:那是怎样的一场高原风雪啊,铺天盖地的雪花袭了下来,我冷得浑身发抖,于是我呜咽了,雪花和着我的泪水在这高原寂静地下。(横线处填空)
例二:那是怎样的一场雷轰电击呀,一道惨白的闪电撕破夜幕,雷声也随即炸开,我猝不及防,一侧身躯被闪电击中,应声倒下,于是我只能独自舔舐自己的伤痛,默默忍受,只盼这场灾难早点结束。
这次练笔,看到的多是这样感人的文字表达,颇有一份悲情的美感,直到发现了这样几段文字:
例三:那是怎样的一场高原风雪啊,雪花形似鹅毛,却又重于鹅毛,伴着狂风,肆虐高原,我已经被压得直不起腰来,于是我把枝条伸得低低的,雪堆满了,就顺着我柔韧的枝条滑了下去。
例四:那是怎样的一场干旱啊,大地张开了无数干裂的小嘴巴,似乎已经干渴至极,我浓郁的枝叶早已枯黄败落,粗壮的身躯也变得消瘦,于是我只能默默把根往下伸,再伸……终于,触碰到了一丝清凉。
例五:那是怎样的一场干旱啊,土地干裂,高原上那些矮小的植被早已被炎热的夏风吹得枯黄,我已经两个月没有一滴水的滋润了,于是我继续绷紧了每一寸皮肤,收缩每一条叶脉,节约现有的每一点水分,我相信:灾难总会过去的!
在一段段鲜活的文字背后,我看到了孩子们设身处地地还原了这株柳树曾经经历的苦难岁月,或许经历是相似的,但面对困难,方法却是各不相同的。情不自禁地眼前一亮,因为我看见了一种生存的智慧,面对险恶的高原环境,作者们乐观上进,勇于面对,智于取舍,我们有理由相信写下这一段段文字的孩子一定充满阳光,充满灵动。反观前两段文字,如同一幕幕悲剧的演绎:恶劣的环境中,独自忍受折磨,独自舔舐伤口,是的,这株柳树具有迎接任何困难的勇气和信念,胸怀广阔,耐性十足,隐忍坚定,不可谓不“坚强”,但一旦归结其生存的策略,则是那么地被动:哭泣、等待、忍耐……甚至自怨自艾,孩子们在写下这一段段文字时曾怀有的无比钦佩的心情,只因为这株柳树的忍耐与等待吗?虽然执着,但却不应该是现代教育观映照下的孩子。
我不由得思考起这份“坚强”? 所谓“坚强”,《现代汉语词典》解释:顽固有力,不可动摇或摧毁。② 作为褒义词存在的它,一般搭配的都是正面的事物和形象,但在方式方法上却从没定论,以致于长久以来,我们都认同和接受了这种“隐忍”的委曲求全,只要结果是相对完满的。包括这次练笔,一开始读起来,我并没有觉得有什么不妥;还包括写下这段段文字的孩子们,他们应该还在期待我的表扬吧。只不过,他们一定不曾想过,生命的存在只是为了“赖活着”,只是为了被打击,这样的坚强如此悲情与不堪,他们会愿意去学习、去实践一生吗?我们作为教育者,又会愿意我们的孩子坚守这样的坚强吗?在现代教育观的映照下,我感到一丝“被坚强”的意味。
真正的坚强应该是由内而外的一种主观努力,是一种力量,更是一种智慧:炎炎酷暑,柳树虽然舍枝去叶,却默默扎根更深处,内心坚守着生存的自信;漫漫风雪,虽然难熬久长,却能以风为歌,以雪为被,韧劲十足地弹落积雪;雷轰电击,虽然低头弯腰,却缄默不语,保留了生命的最后一点精彩,静待风平浪静……这就是柳树生存下来并发展下去的智慧,也是值得教给孩子的生存之道,智慧的坚强,坚强的智慧!
于是我忍不住去反思:为什么有那么多的孩子构建的是这样的一种坚强方式呢?
(一)反思教者的追求
反思教学过程,我潜心挖掘高原的环境因素,总爱罗列最残酷的干旱,最极端的寒冷……通过读、说、想象等多种方式渲染柳树生存的环境,如此强势的环境,一株柳树又怎么抵抗?唯有忍受!我依稀回忆到的是许多学生深深沉入其中,表情凝重,感同身受。更为不堪的是,练笔之初,我甚至还好好表扬了几位同学,只为他们极尽华丽的铺排了高原的恶劣环境,却忽略了他们对于全班的风向标作用。于是这一株柳的命运无疑在教者的渲染中成了一株悲情的柳树。
再远一点,回顾起本学期曾遇到的一系列受“逆境”考验的人物:夏洛蒂•勃朗特、史蒂芬•霍金、哈尔威、鲁宾逊等等,在各种公开课的课堂上,教师们不约而同地把人物形象的感悟放在了特定的极度险恶的环境中,环境教学时间不加节制,过分挖掘,极度煽情,整个教学氛围低沉压抑,甚至有的学生潸然泪下……而每当这时,作为教者,都会在心中赞许:孩子们真的进去了!作为听着,也情不自禁地跟着孩子们入境……回过头来再看,他们的眼泪是为悲惨的人物命运而流,还是为人物在逆境中的挣扎而动容?教材中,环境充其量只是人物生活中的一个背景,环境中的挣扎与努力才是我们教学的重点。我们要让学生懂得,环境改变命运,但命运逆转环境,这种努力既悲壮又奇伟,这才是生命的最强音!所以课文结束时,应该爆发的是课堂的“最强音”,出现的不是眼泪,而是振奋,这才是教者应该诠释的课堂境界,才是师者应该追求的育人境界。
回首《语文课程标准》中的那句朴素却又深刻的话语“教材应体现时代特点和现代意识,关注人类,关注自然,理解和尊重多样文化,有助于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光、价值观。”③ 教师准确地研读教材,进行科学的符合时代教育观的自我解构,以真诚乐观的心态适度引领,也许一次次的对于别种生命的解读中,学生也会改变自己的色彩,把自己的精神世界变得积极乐观,智慧起来。
(二)反思学习者的思维
现代阅读观照下,孩子们将在阅读世界里浸润终身,受益终身。《教育——财富蕴藏其中》一书指出:“应该使每个人尤其借助青年时代所受的教育,能够形成一种独立自主的富有批判精神的思想意识,以及培养自己的判断能力,以便由他自己确定在人生的各种不同情况下他认为自己应该做的事。”④ 这次练笔,如果孩子们对他们笔下的坚强方式稍有思考的话,科学课的学习一定会帮助他们找到不少的好方法保证这株柳树的“坚强”,可惜紧促的课堂上,思考的局限性不言而喻。所以从阅读的主体性出发,培养学生的阅读批判精神才是高年级学生阅读引领的下一个方向。
阅读批判是对精神产品进行再生产的难度很高的创造性阅读。⑤ 既要使学生认识到教科书是一个静止的知识源,学生学习是一个动态的全息化的知识接受过程,教科书不能对知识时时刷新,更要求学生以一个参与者身份去主动发现知识、探究知识,建构意义,从而使学生以一种平等、客观的心态去对教科书进行时而敬畏、时而抵抗的阅读,保持思想的独立与自由。
一株柳树的坚强,需要智慧,孩子们的阅读指导,更需要智慧,那就是发挥孩子们的阅读主动性,培养孩子们的阅读批判精神。毫无疑问,拥有这一点的孩子,一定会受益终身,成为一个有智慧的阅读者,“阅读是对作者和自我的双重发现。每一个读者都是通过自己的生命轨迹走进或走近作品生命的某一个角落的,在这个角落里,实现对自我的人生轨迹的不断修正。”⑥
参考文献:
①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制订:《语文课程标准》, 2页,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年。
②吕叔湘:《现代汉语词典》,商务印书馆,661页,2005年。
③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制订:《语文课程标准》,14页,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年。
④联合国教科文组织21世纪教育委员会编:《教育——财富蕴藏其中》,85页,教育科学出版社,1996年。
⑤李大圣,《百年反思》,201页,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年。
⑥李大圣,《百年反思》,202页,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