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菁教学反思
- 发布时间:2016-01-18 12:04
-
作者:夏菁
- 点击量:
习作指导课教学反思
上了《童年趣事》作文指导课,孩子们对这次的作文题很感兴趣,课上交流是那一张张灿烂的笑脸,交流后写出的一篇篇优美的片段,一下子让所有人觉得写作原来是这样的幸福这样的开心。
回顾这节课,比较成功的原因有以下几点:
一、课前有准备,唤醒学生记忆。
课前开展了让孩子在家听父母讲自己的童年趣事的活动,延伸了作文的过程,使学生把生活与作文联系在一起。其次一开课就营造了浓浓的童年的氛围:播放的《童年》视频歌曲、展示同学们童年的各种照片,还有学校的老师提供的自家孩子们的特别有趣的照片。最后我亲自讲述的小时候泡大白兔奶糖的童年趣事,一下子打开了学生记忆的闸门,片片回忆都是美丽的。
二、课中有交流,因材施教促能力。
在这节课上,我充分运用小组合作交流的形式,比如让每个学生讲讲自己的童年故事,先让优秀的学生说,最后是习作方面有点差的学生说,这样进行一点一点引导着,课件还给学生指明路子,怎么说。什么时候,发生的什么事?其次是学生写完习作后,让学生分小组朗读,其他同学一定要找出别人比较好的句子给大家展示,学会欣赏同学之间的优点。
三、破题巧点拨,激发学生思维。
通过出示一组习作材料,学生弄清楚了所谓趣事,一是充满欢笑的乐事,二是年少轻狂干出的傻事,三是年少无知做出的糗事。所选的事情有的可以反映童心之趣,有的可写行为之趣,也可以写语言之趣。或者性格之趣。让学生明白要紧扣“趣”字选材,把人物当时的动作,语言,心理活动写出来,这样就能写生动,写具体。即使有的同学想不出来,也可以根据老师出示的图片来选材,适时的降低了难度,让不同层次的学生都能有话可说,有趣事可写。
对于整节课来说,也有一些不太成熟的地方。如从课前准备来看,个别学生准备不充分,没有挖掘到生活中的素材,无话可说,扮演了忠实听众的角色,没有体现出主体地位。最后让学生如何给作文起个精彩的题目时,因为时间的关系,可能说的太简单了,有的学生没有体会出来。
新课程改革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从整个教学过程来看,学生的自主参与、合作学习贯穿在选材、构思、评议和登台展示各个教学环节之中,而我只是学生学习的参与者、引导者、促进者,给学生创造一个抒发感情的磁场。我就想:如果我们每次作文课都能这样以情唤情,打开心扉,畅所欲言,那么作文课将永远阳光灿烂,学生的习作则永远充满真情!